1962年8月,一名外國人來到國家博物館,對工作人員說:“我要捐獻寶劍。”說著拿出一把帶鞘的中國古代長劍。工作人員看到劍上名字大驚,寶劍真偽成謎。
這把劍長約80厘米,劍鞘上雕刻著精致的龍鳳圖案,鞘端包金,鞘身箍銀,雖然經過歲月的洗禮,漆面已經斑駁,但依然能看出這把劍并非凡物。
工作人員抽出寶劍,頓覺眼前一亮,寒氣撲面,別看劍鞘古樸,劍身竟锃亮如新。
待看清劍上鐫刻的名字,又是一驚。
李秀成!莫不是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
工作人員懷著激動的心情繼續查看,又在劍肩上發現一行小字:忠王千歲用劍。
錯不了,這就是忠王李秀成的御用佩劍!
可等看到劍柄內側的“張玉書造”四個小字,工作人員瞬間像被澆了盆冷水。
太平天國官員的佩劍大多指定工匠鍛造,通常不允許題寫工匠名字,不由得對這把劍的真偽產生懷疑。
既然無法辨別,那就請文物專家出馬,古器物專家王天木鑒定之后,認為這把寶劍確為太平天國的遺物。
王天木的理由也很充分,劍柄和劍鞘上覆蓋著精致的鹿鶴同春、喜鵲登梅和萬字回紋等紋樣,都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常見裝飾圖案。
不過也有人給出了不同意見,認為劍身上的“李秀成”三個字筆畫扭曲,不似專業的鑄劍工匠所刻。
此外,在中國的傳統習慣中,劍身刻字通常不會直接刻主人的姓名,出于避諱,會刻“萬古忠義”“忠王李”這樣的字眼。
總而言之,這把劍雖然刻著李秀成的名字,但很可能是他人偽造。
雙方各執一詞,寶劍真偽一時成謎,國家博物館決定從捐劍人入手,了解這把劍的來龍去脈。
這位提出捐劍的外國人名叫柯文南,來自英國,是一名著名的太平天國史學家,他對寶劍的來歷做了詳細說明:
1859年秋,李秀成受封“忠王”時,洪秀全贈予他這把劍。
1864年春,天京受困,李秀成將佩劍交予堂弟李世賢,派他到江浙督戰。
李世賢途經溧陽,遭到清軍的圍攻,他將寶劍交予手下將領吳人杰保管,誰料吳人杰叛變,將寶劍獻給清軍將領劉銘傳。
后來,劉銘傳又將寶劍送給英國洋槍隊指揮官戈登,戈登回國時帶走了這把劍。
1869年,戈登遠征蘇丹戰死,寶劍也徹底失去蹤跡。
戈登有寫日記的習慣,在日記中詳細記錄了忠王寶劍的情況,這本筆記又偶然落入對太平天國運動很感興趣的柯文南博士手上。
柯文南按照筆記上的線索探尋,幾經周折,終于在戈登的孫侄女那里尋到寶劍。
他以重金購買,隨后又將這把見證了太平天國興衰的寶劍送回中國。
按照柯文南的講述,忠王寶劍來歷清晰,基本可以確定是真的,可在18年后,事情又出現反轉。
這一年,荷蘭博士訪華,帶來一份戈登日記手稿,里面寫著寶劍并非從李秀成或者李世賢處所得,而是有其他來源,手稿一出,寶劍真偽再度成謎。
李秀成生前深受洪秀全的猜疑,百年之后,他的佩劍也深陷真偽疑云,一人一劍的命運何其相似。
參考資料:《史密斯日記》《太平天國史譯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