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 日那架波音 738 客機的遭遇,給所有航空從業者敲響警鐘。從東京返航的航班爬升到萬米高空時,突然 "嘶" 的一聲,機艙壓力如同被扎破的氣球般急速泄露。短短十分鐘驟間 7000 米,相當于從珠峰頂端直墜到山腳,客艙里嬰兒的啼哭與行李架震動的哐當聲混作一團。
飛機失壓絕非小事。當客艙變成 "真
空罐頭",普通人 30 秒就會缺氧眩暈,5 很鐘可能永久性腦損傷。去年某航司的模擬測試顯示,艙壓突降時,連訓練有素的空乘都難以在 40 秒內戴好應急氧氣面罩。這次事件中乘務組能安全迫降,實屬不幸中的萬幸。
更揪心的是速降過程的生理沖擊。驟降時產生的失重感,相當于連續坐十次跳樓機。有親歷者形容 "心臟像被人攥著往胃里拽",餐車在過道橫沖直撞,咖啡杯在天花板炸開成褐色的煙花。這種極端情況極易引發乘客突發心腦血管疾病,2018 年法航 447 空難調查顯示,30% 乘客在失壓階段就已失去意識。
這次事件暴露的絕不單是某個零件老化問題。航司的日常檢修是否存在形式主義?飛行員應對突發狀況的培訓是否充分?客艙應急設備能否在黃金 30 秒內觸達每位乘客?每個問號都指向航空安全體系的薄弱環節。
當社交媒體上 #不敢坐飛機了# 的標簽持續刷屏,航司們該意識到:乘客能忍受航班延誤,能理解服務縮水,但絕不會原諒安全紕漏。畢竟在萬米高空,安全才是真正的頭等艙。您經歷過類似空中驚魂嗎?這事兒擱誰身上不怵得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