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仿官釉雙龍耳漢壺尊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35.8厘米
1. 香港蘇富比,1977年11月29日,Lot119。
2. 香港蘇富比,1980年11月26日,Lot375。
3. 紐約佳士得,1986年12月2日,Lot228。
4. 瑞士玫茵堂舊藏。
展覽:
1. “玫茵堂收藏中國陶瓷”(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大英博物館,1994年,編號143。
2. “臻于佳境——玫茵堂收藏中國陶瓷”(Evolution to Perfection.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摩納哥蒙特卡洛,1996年,編號154。
出版:
《玫茵堂藏中國陶瓷》第二卷,康蕊君著,1994年,頁214、215,圖873。
參閱:
1.《欽定西清古鑒》,邁宋書館印,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卷八。
2.《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頁270,圖247。
3.《清代單色釉瓷器》,臺北故宮博物院,1981年,頁137,圖82 。
4. 中國嘉德,2023年6月12日,Lot3191。(成交價:RMB 9,200,000)
5. 香港蘇富比,2006年10月8日,Lot1058。(成交價:HKD 6,840,000)
6. 香港蘇富比,2011年10月5日,Lot1986。(成交價:HKD 5,420,000 )
來源1:香港蘇富比,1977年11月29日,Lot119。
來源2:香港蘇富比,1980年11月26日,Lot375。
來源3:紐約佳士得,1986年12月2日,Lot228。
出版:《玫茵堂藏中國陶瓷》第二卷,康蕊君著,1994年,頁214、215,圖873。
拍品呈橢圓口,長頸溜肩,頸肩部飾凸弦紋,承雙龍耳,造型古樸大氣,青銅遺風宛然,弧腹飽滿,腹部以寬弦紋分割成菱形幾何紋飾,極富韻律。下收圈足,外底心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識。通體廓線敦厚沉穩,盡顯上古禮器之莊重。通體施仿官釉,青輝凝厚,幽光內斂,透露出趙宋雅韻。
據《清檔》記載,雍正、乾隆皇帝屢次拿出內府藏宋代原器,發與唐英命其對照仿制。可見摹古是彼時造器的主要精神,除了對趙宋諸大名窯的精心仿造以外,還專門汲取上古三代以來,青銅與古陶之經典造型,加以化裁,敷施色釉,予以古老器型新的姿采,其開創之功成就清宮御瓷之新篇章。
清代此式尊僅見于雍乾二朝,乾隆皇帝之審美趣與雍正皇帝一脈相承,故乾隆御窯作品亦秉承仿古采今之法,本品即為乾隆朝之精絕代表。檢索清人梁詩正等所著纂《欽定西清古鑒·卷八》,見錄有“商父己尊”圖樣,本品造型、紋飾與其相類。
參閱1:《欽定西清古鑒》,邁宋書館印,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卷八。
雍乾之交,御窯廠所出之顏色釉,斑斕多彩,品類豐富,集歷代之大成,摹古與創新并存,肇啟清代御瓷藝術之巔峰,令后世不可企及。宋代官窯瓷器為宋瓷美學之典范,故其也成為酷愛陶瓷的清代皇帝必欲攻克的仿古釉品種。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于《陶成紀事碑記》中總結了御窯廠仿古與創新釉色品類,“仿宋鐵骨大觀釉”就在其列。此文記載“仿鐵骨大官釉,有月白、粉青、大綠等三種,俱仿內發宋器色澤。”
本品造型古樸大方,器身光素,溫婉爾雅、風韻雋永,置于案頭,可解思古之幽情,殊為難得。
參閱2:《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頁270,圖247。
參閱3:《清代單色釉瓷器》,臺北故宮博物院,1981年,頁137,圖82。
參閱4:中國嘉德,2023年6月12日,Lot3191。(成交價:RMB 9,200,000)
參閱5:香港蘇富比,2006年10月8日,Lot1058。(成交價:HKD 6,840,000)
參閱6:香港蘇富比,2011年10月5日,Lot1986。(成交價:HKD 5,420,0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