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年的中醫診療之路,他一心撲在 “中醫治療前列腺疾病”的研究上,用獨創的ISA 療法,為許多疑難患者帶來新生。
他的醫院或許規模不大,但在患者們心中,那是最溫暖的港灣。
他說自己要完成解除患者前列腺病痛的使命,這份使命感,讓他堅守初心,心系患者。
他就是積善堂的創始人,積善堂中醫醫院的院長孔令新。
總院經歷:發現前列腺發病原理
1968年出生的孔令新,18 歲時便以優異成績考入新疆中醫學院首屆本科班。在校期間,他不僅擔任學生會主席,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1 年畢業后,他被特招進入新疆軍區總醫院,正式開啟“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疾病”的研究之路。
在軍區總院六年時間里,孔令新接觸了許多前列腺疾病患者,目睹了傳統治療手段的局限性。1997 年,他赴中國中醫研究院深造,期間發表三篇前列腺治療學術論文,并開始系統研究 ISA 療法(滲透、軟化、激活)。這段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前列腺疾病發病的病理原因:前列腺作為 “神經血管豐富、柔軟富有彈性的腺體”,其病變核心在于腺體的僵死硬化,而傳統治療恰恰忽略了對腺體生理機能的修復。
研發突破:ISA 療法的誕生
當得知孔令新要用中醫的方法來解決前列腺疾病問題時,身邊人的質疑聲接踵而至:“傳統中醫連前列腺都沒記載,怎么治?”“西醫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中醫能有什么辦法?” 面對質疑,他毫不動搖自己的目標與決心,以“取類比象”的中醫思維為指導,開始了長達三年的相關藥物的篩選與臨床驗證。
他發現:前列腺一旦發生疾病,則會出現“僵死硬化”現象,如同 “失去彈性的橡膠”。要治愈疾病,必須逆轉僵死硬化的腺體,使其恢復正常功能。鑒于前列腺表面有一層厚厚的包膜,一般的大分子藥物很難突破包膜滲透進入腺體內部,他創新性提出 “突破包膜需要具有荊棘特性的藥物”,通過查閱《本草綱目》等典籍,結合臨床觀察,最終找到了相關的藥物,并確立了以“軟化病灶、激活神經、修復腺體”為核心的 ISA 療法。
ISA 療法,將中醫整體觀與前列腺局部病理相結合,打破了傳統的“消炎止痛” 的治療框架。2004 年,孔令新退出現役創立積善堂,正式將 ISA 療法應用于臨床。它將治療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消炎期,讓中藥的藥力透過前列腺的包膜直達患處,從而消除炎癥。第二階段為化解病根期,重在緩解癥狀和穩定病情。
第三階段為修復期,修復受損的腺體,讓腺體恢復功能,防止復發。
患者就診前,需前往三甲醫院對前列腺腺體進行B超檢查,積善堂的醫生就可以此為依據進行治療。
積善堂的崛起:療效見證口碑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沉淀,堅持療效優先的積善堂,在前列腺治療領域逐漸聲名鵲起,在病友圈圈粉無數,盡管沒有在網絡上大肆投放廣告,但慕名而來的患者卻是絡繹不絕。來自西安的患者劉先生說:“療效是患者的腳投票選出來的。” 這句話道出了積善堂的生存法則 —— 不做廣告,只靠口碑。數據顯示,積善堂復診率高達 95%,患者中 60% 來自熟人介紹,甚至出現 “父子同診”“病友組團求醫” 的現象。很多病友在積善堂治療后都發出感嘆:認識積善堂太晚了,早來治療就好了。
一位來自廣東的患者記錄了自己的治療歷程:服藥兩周后,困擾十年的會陰部脹痛減輕;兩個月后,夜尿從 3 次減至 1 次;半年后復查,前列腺包膜回聲從 “粗糙不均” 變為 “光滑連續”。這種 “腺體修復可見” 的效果,讓 ISA 療法在前列腺疾病患者中口口相傳。甚至有不少病友親切地把積善堂稱為“前列腺疾病康復站”。
工作日常:被病友的信任包圍著
和很多以管理為主的院長不同,孔令新是一位注重臨床治療的院長。每一天他診斷治療的病友都有幾十位。他坐下來接診時,診室門外已經排起了長隊,這些病友都是沖著他來的。醫務人員們都說:“我們院長永遠被病友包圍著。”
在他的辦公桌上,常年放著一本泛黃的《傷寒論》,扉頁上寫著:“醫者,意也。意之所至,方可達病之根本。” 這句話既是他三十載從醫路的注腳,也是中醫智慧在現代醫學領域的生動詮釋。
從質疑聲中起步,在療效驗證中前行,孔令新用 ISA 療法證明:中醫不僅能治療前列腺疾病,更能從腺體修復的本質層面,為這一世界醫學難題提供中國方案。正如一位康復患者所說:“孔院長治的不是病,是讓前列腺‘復活’的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