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在外住宿有個雅稱“下榻”,這個詞最初指的是客人來家中住宿,出自《后漢書·陳蕃傳》。話說作為太守的陳蕃,平常在郡里不愛結交賓客,但獨獨仰慕一位叫徐稚的名士。他特意準備了一個專供徐稚使用的榻,徐稚一來他家,他就把榻放下來,讓徐稚留宿,以便兩人徹夜長談;徐稚一走,這張榻就被束之高閣,即便吃灰,也絕不給第二個人使用。陳蕃的這個舉動,被叫作“下榻”,代表了對賢人、貴客的尊重。
我們的問題來了。這個榻是用來坐的還是用來睡覺的?還是既可以坐,也可以躺平?這個榻可以被吊起來或者掛起來或者擱起來,說明它很輕嗎?還有,既然“榻”可以用來招待貴客,說明“榻”是個貴重的家具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今天就好好來說說這個“榻”。了解了榻,中國家具發展歷程中的很多問題就可以管中窺豹了。
榻究竟是個什么東西
明明有床為什么還會出現榻呢
我們知道,在中國社會的早期,大家都是席地起居,用的也是席、床、榻為主的低矮型家具。一是房子本身比較矮,沒法用高家具;二是家具用材一般都是竹子、木頭,加工成低矮家具比較方便;三是古代的房屋結構不像現在一樣有隔墻,而是靠屏風來分割,屏風不會很高,所以相應的家具也不能太高,否則私密性就沒有了;四是中國文化講求樸素、自然,反對過度的繁瑣和奢華,所以,家具的使用也有相應的尺度,在佛教的“八戒”里,甚至有一戒,叫作“不坐臥高廣大床”,什么叫“高廣”?坐的時候腳如果懸空,就算“過高”;睡的時候如果可以翻身,就叫“過廣”,一旦過高過廣,就容易驕奢淫逸。
所以,比席高的榻等級就比較高,下級官吏和平民百姓沒有資格使用,只有有身份和有地位的上層人物才能坐榻,也正因為如此,床榻在商周時期沒有得到普及。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各國奮力發展經濟,鋪在地上的“席”已經撐不起統治階級所謂的高貴和膨脹的欲望,因為無論你怎樣改進,這個“席”都有兩個致命缺陷,一是它鋪在地上,低到了塵埃里;二是因為它用的材料基本離不開竹、草、蘆葦一類低廉的植物,很是上不了臺面。
怎么辦呢?這個時候,比床小、但比席高的“榻”就應運而生了,不僅日常使用很多,位置也相對固定,成為重要的家具成員。
但其實,榻就是床的一種。無論是《說文新附》(“榻,床也。從木,弱聲。”)還是《釋名》(“榻,人所坐臥,曰床。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長狹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都明確地解釋了榻的意思,說它又長、又窄、又矮、又輕巧,坐臥皆可,客人來的時候拿出來就可以用。
說到這里,我們應該知道最初的“榻”像什么了,對,它幾乎和我們家里擺著的行軍床一模一樣,只是材質不同、身份地位不同而已。所以,回到我們開頭講的陳蕃為徐稚“下榻”的故事,你就理解了為什么“榻”會成為故事的中心。
榻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榻和床到底有什么區別
北京商務印書館世界漢語教學研究中心的王麗艷在《我國古代的榻及相關禮儀制度》一文中認為,榻出現的時間點比較難確定,但至少應該不晚于秦代,到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普遍使用了,證據是在秦漢時期的壁畫、畫像磚、畫像石等藝術作品和出土文物里經常出現“榻”,說明榻是當時使用頻率最高的家具之一。比如,河北省望都縣發現的漢墓壁畫主簿圖,畫里的人物頭戴賢冠,身穿黑袍,跽坐在榻上。
關于榻和床的區別,其實榻就是床的一種,但在功能上還是有一些區別。具體來講,秦漢時期榻只用作坐具,到了隋唐時期逐漸變得可坐可臥;而床比榻高而且寬,本來就是可坐可臥的功能。比如,河南鄲城出土的西漢石榻,長方形,4條腿,長87.5厘米、寬72厘米、高19厘米,這80多厘米長的榻,當然只能坐,不能躺平。
當然了,如果有人非要把它作為臥具,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三國志》里就有一段記載,說簡雍這個人,性情倨傲,行為不檢,即使在劉備面前,也是伸足側身,不注意行儀威嚴,只管自己舒適開心。還常常一個人占著一張坐榻,手枕著脖子,躺著跟別人講話,一副齊天大圣孫悟空的樣子。(“(簡雍)性簡傲跌宕,在先主(劉備)坐席,猶箕踞傾倚,威儀不肅,自縱適;諸葛亮以下則獨擅一榻,項枕臥語,無所為屈。”)
至于后來用作臥具的長榻,多是富貴人家的用具,體型顯然要比坐榻更為寬大,比如《韓熙載夜宴圖》里的長榻,那是相當的豪奢。還有那句著名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耶?”這里的榻也是指的“臥榻”。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榻都有哪些種類
為什么唐后逐漸消失了
除了僅供一個人坐的獨坐式榻以外,常見的榻還有合榻、連榻等等。更奢侈的榻,還經常在背后加靠背,或者在側面加圍欄,這種有靠背無圍欄或者只有一側有圍欄的,就是涼榻或美人榻;如果是榻體三面都安裝圍板,那就是羅漢床了。尤其是在清代,出現了三屏式、五屏式甚至七屏式的羅漢床,擺在廳堂里醒目的位置,基本上已經可以和現代的組合沙發同等看待。
從功能上看,長榻在南北朝時期開始向寬、向高發展,使用方式也趨于多樣化,榻上不僅可以放置供多人用餐、會宴的樽、案、憑幾等,還可以下棋、彈琴和書畫,簡直就是一個多功能神器。
唐代以后榻的坐具功能逐步被削弱了,這與幾個方面有關。首先,北方十六國時期,西北少數民族大量移入中原地區,帶來了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比如方凳、胡床、椅子和隱囊——也就是靠枕。
到了唐代,由于外國商人和佛教僧侶的生活習俗對漢文化的影響,“席地起居”方式面臨嚴峻挑戰,高型方桌、扶手椅、凳等形成并且盛行起來。相應的,榻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除了坐榻外,還出現了高型的榻。
于是,在唐代,低型和高型家具并行發展,人們的坐姿也相應地存在兩大類型,一是適合于低型家具的第一類坐姿,包括席地跪坐、伸足平坐、側身斜坐、盤腿疊坐;第二類坐姿,就是適合于高型家具的垂足而坐。
后來,隨著高型坐具椅、凳等的不斷推廣,垂足而坐就逐漸成為了主要坐姿。于是,榻的坐具功能不斷被削弱,高型的榻逐漸向高型的床靠攏,兼具坐具和臥具的功能,并逐漸合二為一。
再之后,榻開始漸漸衰落,宋元明清時期雖然仍然被使用,但不久就退出了組合家具的核心的主導地位,其功用被床和椅子、板凳之類的高型坐具所取代,最后從人們的生活中幾乎完全消失。
文/楊學濤(文史學者)
編輯/陳品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