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揚州晚報,對原平臺表示感謝!
◆免責聲明:轉(zhuǎn)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nèi)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
一爿鐵匠鋪,一膛600攝氏度的爐火,一聲聲反復錘打的叮當作響,一個守藝60年的鐵匠。
儀征市儀揚河與向陽河交匯處一條老街,一位朱姓老師傅開的“橋南鐵匠鋪”遠近皆知。
記者7月1日走進鐵匠鋪,室外的高溫相較于鐵匠鋪內(nèi),卻顯得“涼爽”了。
78歲的朱仕坤身材魁梧,打鐵間隙正在接待顧客:“你要的菜刀一個禮拜過來拿,質(zhì)量包你的。”
鐵匠鋪能堅持下來靠的是手藝
生起烘爐,燒紅鐵塊,掄起大錘,鐵花飛濺。
打得差不多了,將通紅的鐵器放進水桶里淬火。
“哧”的一聲,冒出一陣青煙。
朱師傅弓著腰,從熊熊爐火中夾出燒得通紅的鐵塊,放在鐵砧上反復鍛打,不一會就做好了一個鋼釬。
記者看到,鐵匠鋪歷經(jīng)多年風雨老舊斑駁,室內(nèi)零散擺放著很多已經(jīng)加工好的鐵器,如鐵鍬、鋤頭、釘耙、鐮刀等。
朱仕坤是儀征市新城鎮(zhèn)土橋村人,家里弟兄姐妹多,上完小學就幫助父母干農(nóng)活了。
成年后,他就到街上的鐵匠鋪學手藝。
這一干,就干了一輩子。
過去,每天找他打農(nóng)具的人特別多,忙得不可開交。
上世紀,農(nóng)具廠為滿足生產(chǎn)需要,特別需要他這樣的鐵匠。
朱師傅因為技術精經(jīng)常受表彰。
后來,朱師傅還被造船廠“挖”去從事船上零件的手工生產(chǎn)。
“撐船打鐵磨豆腐”是過去人們眼中的三件苦差事。
如今朱師傅的鐵匠鋪,也添入了現(xiàn)代化工具,但打鐵的苦,仍不是一般人能吃的。
他介紹,選料、下料、燒打、整型、成型、定型、淬火,再到精打細磨,工序很多,門道也很多,當然都得吃苦。
多年來,朱師傅鍛造的手工器具得到認同,他的鐵匠鋪能在市場中堅持下來,靠的就是好手藝。
“30年前,儀征修腳的人經(jīng)常請我打修腳刀,我這個屬于古法鍛打的修腳刀,修腳工普遍反映用起來順手,質(zhì)量好。經(jīng)過口口相傳,全國各地不少修腳工找我買修腳刀。”朱師傅邊說,邊拿出修腳工具向記者展示。
只要身體允許,就會堅持打下去
朱師傅說,鐵器成品大都是和傳統(tǒng)生產(chǎn)方式相配套的農(nóng)具和生活用品,鍛打這些靠的是長期錘打積攢的經(jīng)驗。
他告訴記者,鐵匠有三難:一是穿新衣難,長年與火打交道,好衣服穿不上身;二是理發(fā)難,整天叮當錘打,鐵末子撲臉鉆頭發(fā);三是娶妻難,干的是重體力活,收入不高,又臟又累,成家很難。
朱師傅有一雙兒女,為撐起一個家的生活,他除了接上門來指定的活兒,還會抽空打些居民家里常用的鏟、鉤、夾、刀之類的物件,由老伴帶到附近集市上售賣。
從業(yè)近60載,他打造的鐵器超過6萬件。
在朱師傅子女心目中,父親誠實守信的做事原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他們影響很大。
一雙兒女和父親一樣,也在平凡崗位上勤勤懇懇,精益求精。
朱仕坤的兒子曾獲儀征市勞動模范稱號,用實際行動傳承優(yōu)良家風。
進入21世紀,鐵制用具不斷采用機械制造,人工鐵器時代一去不復返。
打鐵這門手藝在人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
雖然體力大不如前,但朱師傅每天都要去搗鼓這些鐵疙瘩才舒坦。
“只要身體允許,我就會打下去。”朱師傅說,只要有人愿意學,自己會毫無保留地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