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聯合國最新發布的全球外交活躍度排名里,立陶宛位列第84位,跌至近十年最低點。據歐洲政策中心(EPC)6月報告,立陶宛對華出口總額同比下降95.6%,創歷史新低。
世界銀行6月發布的《東歐小國經濟脆弱性分析》警告,立陶宛當前外貿物流成本激增,國民經濟連年負增長,社會滿意度指數驟降至44分。
一組數字,揭開了一連串劇烈的外交與地緣碰撞。立陶宛與中國關系的急轉直下,不止是兩國之間的摩擦,更是全球力量板塊微妙變動的縮影。
自以為籌碼卻變棄子的戰略誤判
2021年,立陶宛政府批準臺灣當局以“臺灣”名義在維爾紐斯設立代表處。這一舉動迅速引發連鎖反應,中立兩國關系由大使級降為代辦級。
當時,立陶宛政界普遍認為,打“臺灣牌”能夠換取美國和西方盟友的實質性經濟與安全回報。但根據5月歐盟內部會議紀要,歐盟成員國在立陶宛訴諸WTO案中集體否決其主張。布魯塞爾對立陶宛的孤注一擲毫不買賬,直言“不為立陶宛冒險讓整個歐洲買單”。
立陶宛對華出口額自2021年始暴跌,木材、乳制品等傳統產業幾乎失去中國市場。中歐班列繞行立陶宛,港口吞吐量三年縮減超60%。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22-2024年立陶宛GDP連續負增長,2024年跌幅擴大至1.9%。
立陶宛財政部長在3月議會聽證會上坦言:美國承諾的援助遲遲未兌現,北約軍費壓力巨大,“財政已無回旋余地”。更為被動的是,立陶宛社會對外簽證服務因大使館關閉需繞道拉脫維亞,辦理周期拉長至3天。經濟困境和民生焦慮持續發酵。
德國《明鏡》周刊2025年4月評論認為,立陶宛在地緣政治中自以為是棋手,實則淪為棄卒。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新近研究報告指出,立陶宛“臺灣代表處”事件已成為歐盟內部團結的反面案例,西歐主流國家加速調整對華合作節奏,對立陶宛風險保持距離。
“外交真空”與安全冒險
2024年5月,立陶宛拒絕中國最后一名外交官入境,外交護照被單方面判定失效。中國使館空置,領事業務被迫轉交拉脫維亞。
歐洲外交觀察評論,這一幕在全球外交史上罕見,標志著兩國官方溝通渠道幾近癱瘓。中國外交部明確表態,復交唯一前提是關閉“臺灣代表處”,恪守一中原則,絕無討價還價空間。
立陶宛總理帕盧茨卡斯一度向北京遞交“重建關系建議書”,但拒絕觸及臺灣議題,反被中方視為“廢紙一張”。2024年10月議會選舉,社會民主黨上臺,選前主張“糾正外交錯誤”,上任后立場急轉,宣布不會“不計代價”修復對華關系。
政局更迭反映了立陶宛政治精英博弈中的左右搖擺。據法蘭克福匯報2025年6月追蹤,立陶宛對華政策反復,西方盟友信任度下降,國內政黨對外分歧日益突出。與此同時,外交真空帶來的現實壓力不斷加劇。
5月,立陶宛木材行業協會發布報告,因出口中國受阻,企業物流成本上漲30%,奶農每日傾倒鮮奶35噸。
與之對應的是,歐盟主要國家與中國合作進入新一輪上升期:中歐班列上半年開行量同比增長37%,空客與中國企業簽署新一輪、總額逾1800億歐元的大單。立陶宛在歐盟中的邊緣化趨勢愈加明顯。
立陶宛防長馬尼拉簽約背后的戰略焦慮
2024年6月30日,立陶宛國防部長薩卡利埃內突然現身菲律賓馬尼拉,與菲防長特奧多羅簽署防務協議。在發布會上,薩卡利埃內公開宣稱:“立陶宛和菲律賓有相同的‘敵對鄰國’。”
他將立陶宛與俄羅斯的地緣矛盾強行類比中菲南海爭端,渲染所謂“中俄朝伊威脅”,試圖以“民主陣營受害者”身份博取國際同情。
協議內容包括網絡安全與彈藥生產合作,以及支持菲律賓將東海、南海劃為“單一戰區”的軍事計劃,完全呼應美國“印太戰略”布局。
《金融時報》6月評析認為,立陶宛此舉旨在強化自身在歐美陣營中的地緣存在感,通過“碰瓷”中國和俄羅斯,爭取更多西方關注與資源投入。
但實際效果卻是加劇了與中國的對立,令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孤立感更強烈。菲律賓國防部發言人對外表示,菲立合作更多出于地緣安全考量,但不會直接介入中菲爭端。
立陶宛的此番舉動,在歐盟內部未能激起同情,反而被部分成員國視為“過度冒險”。法國國際關系研究院專家分析,立陶宛的地緣安全感焦慮,與其經濟困境及國際話語權下滑密切相關。
“碰瓷”成為小國博取關注的無奈選擇,但一旦被大國博弈邊緣化,反噬風險極高。6月,立陶宛國內民調顯示,超過62%的民眾對當前政府外交政策表示不滿,認為其“損己不利人”。
投機、孤立與民生博弈
立陶宛自2021年以“臺灣代表處”事件為轉折,外交政策持續投機,期望借大國博弈提升自身地位。
美國《外交事務》春季刊指出,立陶宛“過度依賴外部承諾”,卻因政局反復、政策搖擺,導致盟友信任危機。實際得到的援助與承諾遠不及預期。
年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顯示,立陶宛外債負擔加重,財政預算赤字連續三年擴大,社會福利支出被迫下調。國內失業率升至7.8%,青年人失業率突破12%,社會不滿情緒高漲。
在歐盟,中國與西歐國家的經貿合作全面升溫,德國車企、法國高科技企業持續加大對華投資。立陶宛主流媒體評論,國家被邊緣化,民生代價不可持續。與此同時,政府卻選擇繼續制造“外部威脅”,轉移國內矛盾。
5月,立陶宛議會通過新一輪國防預算,軍費占GDP比重升至4.2%,引發教育醫療系統資金短缺的社會爭議。
德國之聲5月調查報道,立陶宛民間對與中國徹底斷交的態度分化明顯,企業界多持反對意見。國際社會對立陶宛“碰瓷”外交的批評聲不斷,普遍認為其損害國家信用、惡化對外環境。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2025-07-01 11:33:立陶宛防長跑菲律賓碰瓷中國:我們都有個“敵對鄰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