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歲的張阿姨退休后總愛去菜市場買散裝花生榨油,覺得 “自家榨的香”。去年秋天,她發現一袋花生底部有幾顆發霉,想著 “挑出來就沒事”,還是榨成了花生油。半年后,她常感覺右上腹隱痛,皮膚漸漸發黃,以為是胃病,直到某天疼得直不起腰,送醫檢查發現肝臟有 10cm 腫瘤 —— 晚期肝癌。
醫生問診時發現,張阿姨的肝病與長期攝入黃曲霉素密切相關。那袋霉變花生中的黃曲霉素 B?毒性是砒霜的 68 倍,即使挑出霉粒,剩余花生也已被毒素污染。“我總覺得扔了可惜,沒想到……” 躺在病床上的張阿姨攥著兒子的手哽咽道。
一類致癌物“黃曲霉素”:比砒霜還毒68倍
黃曲霉素是由黃曲霉、寄生曲霉等真菌產生的代謝產物,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類致癌物,其毒性遠超砒霜 —— 急性毒性實驗顯示,黃曲霉素毒性強度是砒霜的 68 倍。更可怕的是,它具有極強的致癌性,長期微量暴露會增加肝癌風險,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在黃曲霉素高暴露地區,肝癌發病率比低暴露地區高 3-5 倍。
這些食物都含有黃曲霉素
黃曲霉素是毒性極強的一類致癌物,尤其偏愛 “藏身” 于高淀粉、高油脂的食物中,即使外觀無明顯霉變,也可能存在超標風險。以下是需重點警惕的高風險食物:
霉變谷物:玉米、大米、小麥等谷物在潮濕環境下易滋生黃曲霉。例如,受污染的玉米中黃曲霉素含量可高達數百微克/公斤,長期食用可能增加肝癌風險。
變質堅果:花生、核桃、杏仁等堅果發霉后黃曲霉素含量激增。研究發現,某些受污染堅果的毒素含量甚至超過50微克/公斤,食用后可能引發急性中毒,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
土榨食用油:小作坊生產的土榨花生油、玉米油等,若原料發霉,榨出的油中黃曲霉素可能超標。這類油還可能含苯并芘等致癌物,雙重危害健康。
變質豆制品:豆瓣醬、醬油、豆腐乳等發酵食品,若開封后未冷藏,或容器接觸水分,易被黃曲霉污染。
受潮干貨:干辣椒、花椒、八角等香辛料,以及銀耳、桂圓干等干貨,在潮濕環境中易吸潮霉變。實驗顯示,含水量超過 15% 的干辣椒,黃曲霉素檢出率超過 60%。
發芽紅薯:紅薯發芽后若表面出現黑色、褐色斑點,果肉發硬發苦,可能已被甘薯黑斑病菌污染,該菌代謝產物與黃曲霉素有協同致癌作用。
腐爛水果:水果局部腐爛后,霉菌毒素可能擴散至未腐爛部分,尤其是蘋果、梨等果肉疏松的水果,黃曲霉素可能通過汁液滲透擴散。
防毒寶典:4 招掐斷黃曲霉素生路
1.小分量囤貨
很多人圖便宜一次性囤幾十斤米面、整箱堅果,但食材保質期≠安全食用期。以大米為例,散裝大米在常溫下存放超過 3 個月,黃曲霉素檢出率會從初始的 2.1% 升至 17.3%。
堅果更需 “按需購買”:帶殼核桃建議每次買 500g 以內,剝開的巴旦木、腰果等建議選擇 200g 以下的分裝袋 —— 研究顯示,開封超過 15 天的堅果,因吸潮導致的霉變概率是未開封的 4.2 倍。
2.儲存控場
真菌在濕度>80%、溫度 25-30℃時最易繁殖。米面應裝密封罐放陰涼處,南方地區可冷藏;堅果拆封后分裝小袋,加防潮劑再密封;干辣椒、花椒等干貨用玻璃罐儲存,避免反復受潮。
3.發霉就扔
發現花生、玉米有 1 顆發霉,整包都要扔掉 。黃曲霉素會隨菌絲擴散,普通水洗、高溫炒炸(<280℃)無法徹底破壞毒素。切紅薯時若看到黑斑,即使挖掉霉變部分,周圍果肉也可能殘留毒素,建議整根丟棄。此外,久泡的木耳、變質的芝麻醬也需果斷淘汰。
4.吃到苦味秒吐
堅果發苦、谷物有霉味時,千萬別抱僥幸心理!黃曲霉素 B?的苦味閾值極低,僅 1-2μg/kg 就能被感知,而這個濃度已超過國標限量。正確處理步驟:①立即吐出食物;②用溫鹽水漱口 3 次;③同一袋 / 罐的食材整份丟棄;④若出現惡心、乏力癥狀,24 小時內就醫檢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