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淇一家三口住在僅有18平米的騎樓老房里,芮淇是個善良、有愛心的女士。她家附近就是公交車站,所以想著在家門口8平米地方建造一個“幸福候車站”,希望來往乘車有個可以暫時休息的地方。
此外一家三口住在只有18平米的二層騎樓老房里,由于面積小、具有一定年代感的閩南建筑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而且處處還存在著危險。
設計師對于房屋的結構進行了仔細的勘察,騎樓老房一般以木質結構為主,經過時間的洗禮,墻面、地面都出現了裂縫。于是利用磚混的墻體來作為承重,地面采用水泥砂漿加上鐵絲網的方式進行加固。
二樓原來是采用木質橫梁,在上面鋪上一層紅磚,經過時間的推移,木質橫梁早已腐爛、被損壞。因而設計師將大理石板和陶瓷大板進行了比較,但陶瓷大板在硬度、耐磨度等方面優于大理石板,最終決定選擇陶瓷大板鋪設地面。
此外為了改造幸福候車站,決定利用傳統的工藝榫卯結構制作候車室的座椅,有利于更好地讓來往乘客休息。
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造后,18平米的騎樓老房最終變為四室三廳一廚一衛的共享洋房。
看看最終的改造效果吧!
芮淇一家住在二樓,每次回家都得爬樓梯,由于層高低,上下樓梯很容易被磕到、碰到。細心地設計師將原來的樓梯改成左右腳樓梯,而且樓梯的踏板加寬了5厘米,這樣上下樓梯更加方便、安全。
入戶門過道原來是有一個很高門檻,經過改造后,再也不怕來回走動摔跤了。
在原先二樓的樓梯口放置了冰箱以及洗衣機,這樣不占空間的同時,也有利于更好、更快的處理家務。
從樓梯口上來就是廚房,但是由于面積小,廚房總是擁擠、雜亂,日常做飯很不方便。經過改造后,廚房更加干凈、明亮,收納空間瞬間提高20倍!
原先的臥室在三層的閣樓里,設計師將原先樓梯移到了南側,改造后更加寬敞、安全。
在18平米的居住空間里,增加了個中庭,原先一家三口擠在一塊睡覺,改造后,孩子也有了自己的房間。
原先成直角三角形的衛生間,改造后移到了東側,進行了干濕分離,使用起來更加方便還能保護隱私。
原先破舊的候車室經過改造后,以全新的面貌迎接過往的每個乘客、行人。
最后設計師也對于局部區域進行了暖心設計,這樣的共享宜居洋房,有喜歡的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