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山市風力發電項目。
光伏發電。
□文/攝 田卜文 本報記者 吳玉璽
來到雞西市雞東縣的雞西礦業公司杏花煤礦,推開老鍋爐房的大門,歷史氣息撲面而來,一臺臺已經停用的老鍋爐仍舊屹立在廠房內,成為了企業發展的見證者。
“老鍋爐房在1986年隨煤礦一同建設,由于年代久遠,鍋爐設備已經不滿足現階段的環保要求。我們選擇關閉這里,在旁邊新建一個鍋爐廠房。”杏花煤礦環保科副科長遲蘋蘋說。
一墻之隔的新廠房在2024年建設完成,新購置的鍋爐設備符合超低排放標準,并已經開始試運行。墻里墻外,是杏花煤礦綠色低碳轉型的生動變化,也是雞西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發展縮影。
近年來,雞西市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主要抓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實現高質量綠色低碳轉型。2024年,雞西市入選全國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城市。近日,雞西市試點經驗做法被生態環境部選為生態環境領域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典型經驗做法,并予以全國推廣。
近日,記者在雞西市實地走訪,探尋雞西市在減污降碳方面如何真抓實干,成效幾何。
超低排放改造改造“耗能大戶” 變身“節能專家”
“這些老鍋爐曾經為井下暖風、礦區供暖和淋浴等提供熱量,如今他們已經完成了使命,退出了煤礦發展的舞臺。”在杏花煤礦老鍋爐房內,遲蘋蘋介紹,這些鍋爐設備是7臺10蒸噸/小時燃煤鍋爐,廢氣處理能力達不到現在的環保標準,按照要求進行淘汰,并購置了2臺40蒸噸/小時燃煤鍋爐。
為了達到超低排放標準,在建設新的鍋爐設備時,配套安裝了脫硫、脫硝處理設備,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均實現了達標排放。
“這不僅更好地履行了我們作為企業的環保主體責任,也是幫助我們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新的鍋爐設備投入使用后,不僅供熱能力得到了提升,運行成本也大幅度降低,每年可以節約成本約150萬元。”遲蘋蘋說。
近年來,雞西市持續推進燃煤鍋爐治理,對10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和2蒸噸/小時及以下生物質鍋爐進行淘汰,并對保留的鍋爐全面排查,確保達標排放。此外,雞西市協同推進電力和焦化企業超低排放與節能降碳,加快現役機組節能升級和清潔化改造。
在大唐雞西第二熱電有限公司,這里的2臺燃煤機組承擔著雞西市1191萬平方米的供熱任務。連日來,企業對2號燃煤機組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在施工現場,工人們與大型機械忙碌作業,一派火熱景象。
“我們從2024年開始超低排放改造,通過采用半干法脫硫、布袋除塵等技術,實現大氣污染物超低排放,1號機組已于2024年11月份完成改造,改造后大氣污染物削減量均達到50%以上。”企業設備部主任邵壘介紹,2號機組改造土建施工和基礎設施已開始建設,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搶抓工期,確保在今年年底完成改造。
優化能源結構擺脫“煤電依賴” 實現“綠能領跑”
因其豐富的煤炭資源,雞西市的發電行業曾經以煤電為主。隨著雞西市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搶抓市場對清潔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機遇,不斷深入挖掘風力、瓦斯等清潔能源潛力,加快布局風力發電、瓦斯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行業。
從雞西市的地理環境來看,不難發現,這里的地形開闊,風資源豐富,風速條件良好,具備發展風力發電的先天優勢。此外,雞西市較為完善的交通網絡和電力設施,也為風力發電項目落地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保障。
在雞西市密山市,40臺高聳的風力發電機組佇立在廠區中,在風力的帶動下,巨大的扇葉緩緩轉動,每年為電網提供6億千瓦時的發電量,場面十分壯觀。
項目建設方國電投五凌電力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密山市200兆瓦風電項目總投資17.6億元,于2023年8月開始建設,2025年4月完成全部建設內容,目前已經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
瓦斯是煤礦開采時的副產品,也是雞西市發展清潔能源發電的重要能源之一。在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城市創建工作中,雞西市提出,加快瓦斯發電站建設,實現低濃度瓦斯發電,提升瓦斯利用率。
在雞西市城子河煤礦東部瓦斯發電站,煤礦抽采的瓦斯通過管道輸送到這里進行發電。“以前瓦斯直接通過抽排系統排放到大氣中,瓦斯發電站建設后,自發自用,實現了循環利用。”雞西礦業公司所屬隆昇發電公司生產經理夏侯劍峰說。
夏侯劍峰介紹,隆昇發電公司共有13座瓦斯發電站,總裝機容量44.6兆瓦。截至今年6月末,發電量達13.3億千瓦時,瓦斯利用量5.4億立方米,節約標煤約19.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23.3萬噸,達到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目的。
煤矸石山治理治愈“生態傷疤” 挖掘“綠色財富”
在雞西市各處礦區,都會有由廢棄煤矸石壘砌而成的小山,這些煤矸石山的環境污染和隱患問題,曾在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意見中被指出。
當記者來到龍煤雞西礦業公司城山煤礦正陽一采區,這里曾經灰蒙蒙的煤矸石山如今變成了綠意盎然的青山。
煤矸石山治理項目方負責人介紹,在治理過程中,創新采用了高分子團粒噴播生態恢復治理技術。通過把泥漿、團粒劑按比例混合,高壓噴射到矸石山坡面,形成了不易流失的人工土壤,再將適合當地生長的刺槐、紫穗槐、紫花苜蓿等8種植物種子噴播在山體表面,進行生態修復治理。
經過2年的養護,治理完成后的煤矸石山與周邊植被融為一體,滿山變綠,消除了崩塌、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隱患。
位于雞西市恒山區的雞西礦業公司張辰煤礦,這里的煤矸石山已經不見,而是變成了由一塊塊光伏發電板組成的藍黑色“海洋”。
隆昇發電公司副經理王成龍介紹,通過將平整治理后的煤矸石山與光伏發電有機結合,既達到了治理煤矸石山的目的,又實現了礦區用電綠色化,有效減少了燃煤使用量,從源頭削減污染物排放。
“移山造海”非一日之功。截至目前,雞西礦業公司已建設完成光伏發電規模達30.46兆瓦,年均發電能力約4000萬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4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萬噸。
雞西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更好地推動煤矸石山治理,雞西市建立了我省首個綠色金融助力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信息共享與工作協調機制,組織召開“政—銀—企”對接座談,幫助雞西礦業公司與銀行對接,達成綠色信貸合作意向,順利解決企業煤矸石山治理資金問題。
據了解,雞西市計劃完成全市21處、3548.24萬噸歷史遺留煤矸石堆場整治任務。2022年至2024年,雞西市已經完成12處、1339.6萬噸歷史遺留煤矸石堆場整治,計劃于2025年底前完成剩余9處、2208.64萬噸歷史遺留煤矸石堆場整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