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阜新太平區,正用十年時間改寫“煤電之城”的命運。
這里曾是亞洲最大露天煤礦的所在地。國家“一五”重點工程的礦燈,曾照亮半個東北的工業夢。
可十年前,廢棄的礦坑像道疤,銹蝕的廠房成了“工業舊痕”。?
2025年夏天,巨型礦坑里飄著VR設備的電子音。游客戴著眼罩,穿越回1950年代的采礦現場。當年的礦工宿舍,紅磚墻掛著采煤壁畫,屋里卻裝著智能馬桶。
5月剛辦的工業光影藝術節,廢棄礦區擠了三萬多年輕人。
有人舉著手機拍投影,有人蹲在老鐵軌旁發朋友圈。“這哪是礦坑?分明是露天美術館。
”逛展的王大爺直咂嘴。老工業區的“第二春”,藏在太平灣風電產業園的鋼葉片里。
全球領先的18兆瓦風電機組,在這下線時冒了青煙。
150米長的葉片生產線,機器轉得比當年采煤機還歡。觀景廊道上,游客踮腳看“鋼鐵風火輪”怎么造。新建的新能源科普館,全息投影里風電“跑”進千家萬戶。
上周三,水泉鎮小學的娃們擠在館里,盯著燈泡亮了又滅。細河南岸的變化更讓人意外。
從前黑乎乎的工業河道,現在成了市民遛彎的“城市綠肺”。塔子溝的杜鵑花開得正艷,旁邊立著銀白色的風電塔筒。
“剛柔并濟”的景兒,被攝影愛好者傳到網上,火了。
孫家灣滑雪場更絕,5月滑草、冬天滑雪、春秋騎山地車。老板說:“四季都有客,比過去只等冬天強多了。”黃家灣夜市的蕎面饸饹攤前,圍了一圈風電工程師。
油星子濺在工裝上,他們笑著聊今天裝了幾片葉片。“過去煤灰沾一身,現在風電葉片擦得锃亮。”老礦工老李感嘆。
轉型哪有那么順?十年前的“僵尸項目”曾是塊硬骨頭。像古藺太平鎮的洗煤廠,荒廢十年后靠鄉賢返鄉才“活”過來。
太平區也一樣,2022年啟動“閑置資源喚醒計劃”。
鎮長帶著資產清單上門,把32個“老項目”翻了個底朝天。對接中鐵十六局那天,區委書記說得實在:“我們要‘騰籠換鳥’。
”企業考察完海州礦,說:“工業底蘊在這兒,潛力大著嘞!
”2025年啟動的“智慧礦區”改造,5G基站爬上了礦山遺址。無人機嗡嗡飛著巡檢,比過去人工巡邏快了不止一倍。
零碳示范區投了20億,光伏步道晚上會發光,像條金腰帶。從地下挖煤到云端“采”風,太平區的轉身藏著東北的韌性。有人擔心:老工業記憶會不會被“新東西”沖沒了?
你看那礦道里的VR設備,不就留著1950年代的采礦聲?有人問:新能源能撐得起老城區的未來嗎?看看風電產業園的訂單,再瞅瞅夜市里的煙火氣,答案在風里。
“窮則變,變則通”,老祖宗的話擱這兒還真靈。從礦燈到風電葉片,從煤灰到清潔能源,太平區的轉身,藏著東北老城最鮮活的生命力。想知道這座煤電老城如何把“工業舊痕”變成“生活秀帶”?
點關注,后續更新轉型新進展。文中部分數據來自公開資料,具體以官方發布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