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對書法最大的爭議莫過于“丑書”,“丑書”不僅顛覆了人們對書法的審美認知,更帶給人們很大的識讀困難,然而當今確實有越難以識讀的作品贊譽越高的現象,不免讓人產生了無法識讀是否為書法的最高境界的疑問。
進而還有人提出書法是否一定要依托文字存在,這個問題看似荒謬,但是在當今書壇確實是一個需要被討論的問題。
書法是以文字為唯一創作元素的藝術形式,離開了文字,書法又怎么保持獨立性,又怎么與其他藝術區分呢?
所以書法是不可以離開文字的,但是一個人的出現挑戰了這種認知,他的創造打開了一扇新門,也帶來了新的思考。
這個人就是徐冰先生,他創造的天書顛覆了人們對書法和文字的認知,不得不讓人重新思考書法到底該是什么樣子的問題。
天書是徐冰先生用漢字書法的筆法和結構對英文字母的重構,將英文單詞塑造成方塊字的模樣,具有了書法的形態。
這就產生了一種認知困惑,說他不是文字吧,他能夠被識讀,說他是文字吧,又與本體完全不同。他肯定不是漢字,但是卻遵循漢字的筆法和結構,表達漢字所能夠表達的內容意思。
天書顯然是精通中文和英文的人都難以識讀的書法作品了,欣賞天書只能從筆畫形態和質感,字形結構等方面來品味,達到了張旭光先生所說的藝術審美的共同感。
引導人們從藝術的角度去品味中國書法的魅力也許就是天書的意義,但是以這種構成的作品是否可以被認為是書法呢?
天書符合書法的很多基本條件,包括書寫性以及筆法、結構和章法的法度,符合書法基本的審美標準,可以用書法的標準去衡量。
但是天書并不是文字,他是文字的變體,并且這種變體已經讓他背離了文字本來的組成規范,不再屬于原文字體系,也就不能算做文字了。
如果認為天書不算書法,但是天書完全可以適用于書法的審美標準,如果認為天書算是書法,那么是否意味著書法可以離開文字而存在。徐冰先生的奇妙構思,給當今書壇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
書法理論的現代轉型需要這樣的實驗。就像抽象繪畫解放了色彩與線條,徐冰先生的探索釋放了書法的造型潛能。
那些似字非字的符號,既保持著與傳統的氣脈相連,又開辟了新的表達可能,這種"破壞性創新",或許正是古老藝術煥發生機的必經之路。
書法的當代價值或許正在于這種開放性,在數字時代,文字的實用功能逐漸被鍵盤取代,書法的藝術屬性反而更加純粹。
天書提示我們:當剝離實用功能后,書法的線條、空間、節奏等本體語言,依然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藝術的定義從來不是靜止的,就像書法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其內涵在不斷豐富,天書或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法,但它拓展了我們對書法可能性的想象。
這種探索的價值不在于給出定論,而在于提出問題,天書就像投進書壇的一顆石子,激起的漣漪將持續推動人們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