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大學天文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類似地球的行星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常見得多,尤其是在小型低質量恒星周圍。一個國際天文研究團隊利用CARMENES項目的數據發現了四顆新的系外行星,并精確測量了它們的特征。他們發現,大小和成分與地球相似的行星似乎經常圍繞質量不到太陽六分之一的恒星運行。
對于正在進行的太陽系外生命探索來說,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這些被稱為M矮星的輕量恒星不僅是我們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恒星類型,而且它們還為探測附近可能宜居的行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這些發現背后的關鍵工具是位于西班牙南部卡拉阿爾托天文臺的CARMENES光譜儀。這臺先進的儀器由海德堡大學柯尼希斯圖爾天文臺設計和建造,用于掃描M型矮星,尋找由行星引力牽引引起的細微擺動。這些微小的運動變化有助于天文學家探測到原本可能被隱藏的行星。
在當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從CARMENES項目2200顆M型矮星的星表中選取了15顆恒星,并分析了它們的徑向速度數據。通過記錄高分辨率光譜并分析譜線,可以精確測量恒星的速度。
研究人員根據這些數據發現了四顆新行星;其中最大的行星質量是地球的14倍,繞其主恒星運行一周大約需要3.3年。其他行星的質量在1.03到1.52個地球之間,軌道周期為1.43到5.45天。
統計分析顯示,質量小于0.16倍太陽質量的恒星平均擁有約兩顆質量小于三倍地球質量的行星。“小型行星在極低質量恒星周圍出現的頻率之高令人矚目,”研究負責人、隸屬于海德堡大學天文中心的柯尼希斯圖爾天文臺的阿德里安·卡明斯基博士強調道。另一方面,較大的行星則更為罕見。“這表明低質量恒星傾向于在近軌道上形成較小的行星,”這位海德堡天文學家說道。
此前在其他太陽系中發現的約5000顆行星中,沒有一顆在質量、半徑、表面溫度和母恒星類型方面與地球真正“孿生”。然而,新發現的行星至少符合前三個標準,柯尼希斯圖爾天文臺臺長安德烈亞斯·奎倫巴赫教授解釋道。
“位于所謂宜居帶(恒星周圍可能存在液態水的區域)的小型巖石行星是宜居星球的潛在候選者。由于M型矮星非常常見,并且在數十億年的時間里不斷向太空輻射能量,它們可以為生命的發展提供穩定的環境,”這位天文學家兼系外行星搜尋專家說道。這一發現為尋找宜居行星的最佳地點提供了線索。
編譯自/scitechdai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