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了一種奇特的“舞蹈”,它導致了在“恰到好處”的雙星系統中形成罕見的“雙熱木星”。
天文學家可能已經揭開了宇宙中最奇特行星 —— 所謂的“雙熱木星” —— 的奇特起源之謎。該研究團隊希望他們的發現能幫助找到更多這類罕見的行星。
熱木星類太陽系外行星(或稱“系外行星”)是熾熱的氣態巨行星,其大小與木星相當或更大。它們圍繞其母恒星運行的軌道如此之近,以至于其“一年”可能短于一個地球日。雖然熱木星本身就很罕見(僅圍繞約1%的恒星運行),但“雙熱木星”則更為稀缺。這類成對存在的系外行星發現于雙星系統中,每顆行星分別圍繞雙星中的一顆恒星運行。
這是一種奇特的排列方式,科學家們一直渴望破解其奧秘,因為它似乎挑戰了行星形成理論。而這組天文學家認為他們可能找到了解開這個謎題的關鍵:他們發現,雙星系統正常的長期演化過程,可以自然地導致在每顆恒星周圍都形成一顆熱木星。
該團隊研究的過程被稱為“馮·蔡佩爾-利道夫-科扎伊(ZLK)遷移(von Zeipel-Lidov-Kozai migration)”。該理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具有異常軌道或軌道傾角的行星,可能會受到另一個天體引力的影響,從而導致它們遷移到靠近母恒星的位置,成為熱木星。
“ZLK機制就像是某種舞蹈,”團隊負責人、耶魯大學天文學家馬萊娜·賴斯(Malena Rice)在一份聲明中說。“在雙星系統中,額外的恒星可以形塑和扭曲行星的軌道,導致行星向內遷移。”
“我們展示了雙星系統中的行星如何經歷一個鏡像遷移過程,最終讓兩顆恒星都擁有熱木星。”
為了得出這一結論,賴斯及其同事利用耶魯大學研究計算中心的Grace計算集群,結合來自NASA系外行星檔案館和歐洲航天局(ESA)蓋亞(Gaia)恒星追蹤任務的數據,對包含兩顆行星的雙星系統演化進行了多次模擬。
“只要有合適的代碼和足夠的計算能力,我們就能探索行星在數十億年間的演化過程 —— 這些運動過程是人類一生都無法觀測到的,但它們仍然會留下供我們觀測的印記,”耶魯大學研究員劉雨柔(音譯)說。
該團隊研究的一個意外收獲是,它讓行星形成模型變得更加有趣了。
“我們原本預期巨行星會形成于遠離其宿主恒星的地方,”劉雨柔說。“這使得熱木星既易于觀測(指相對靠近恒星)又充滿神秘感 —— 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至于尋找更多雙熱木星,該團隊建議重新審視那些已發現一顆熱木星的雙星系統。唯一的條件是:這對母恒星之間的距離需要恰到好處—— 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
“我們提出的機制在恒星間距適中的情況下效果最佳,”團隊成員、耶魯大學研究員盧虎(Tiger Lu)解釋道。“它們需要足夠遠,以便每顆恒星周圍仍有條件形成巨行星;但又需要足夠近,以便兩顆恒星能在系統壽命期內相互影響。”
這不就是“金發姑娘”雙星嗎?(指距離恰到好處)有誰想到了嗎?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