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教育界發布禁止“補課令”,被網友稱為史上最嚴禁補令。自2025年7月1日起,全省范圍內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學科類校外培訓,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培訓班。所有培訓機構不得以“研學”“夏令營”“思維素養”等名義開展變相學科培訓。同時,學校不得組織集體補課,在職教師不得參與有償家教。這一政策迅速引發全國關注,河南家長群體更是炸鍋:“高考大省不補課,孩子拿什么拼清北?”(源自河南省教育廳網站、漯河發布等媒體)
政策出臺前,河南的教育生態早已暗流涌動。作為人口大省,河南的高考競爭異常激烈,省內僅1所211高校,河南考生讀985要去外省,河南學子學得苦呀,只為能在高考志愿填報時,能有更多的選擇自由。政策發布后,鄭州、洛陽、商丘等地市迅速行動,要求所有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面暫停,嚴禁以“教育咨詢”“托管輔導”等名義違規操作。然而,政策的“高壓線”并未真正切斷補課的灰色鏈條。
家長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評論區里,許多家長直言:“我們這都是明打明的補課,估計也就是個通告!”一位來自鄭州的家長感慨:“孩子放家里不放心,我們也不是送去補課,就是能找一個地方照看孩子”另一位洛陽家長則表示:“假期不允許補習班,讓騰訊停了所有游戲,看能不能做到。”這些聲音背后,是家長對政策執行效果的普遍質疑。
政策的“雙刃劍”效應在教師群體中尤為明顯。以前是學校偷偷組織暑期補課,老師想休息也休息不了;現在是學校不搞補課了,平時學校占用了不少時間開展活動,想用假期給學生將拉下的功課上完,也沒有時間了。極個別老師選擇偷偷補課,以“一對一”“住家家教”等名義規避監管。盡管河南多地已查處多起在職教師違規補課案,但因處罰的成本較低,在職教師偷偷補課現象依然屢禁不止。
政策的爭議性還體現在“隱形培訓”的后遺癥上。隨著學科類培訓被全面禁止,家長不得不轉向“研學”“夏令營”等變相形式。一位家長無奈地表示:“教培更隱蔽了,變成家教了,而且收費更高。”這種“隱形補課”的興起,不僅讓家長的教育支出水漲船高,也讓政策的初衷——“減負”——陷入尷尬境地。
政策的“信任危機”也引發了更深層次的討論。一位網友直言:“先把宣傳開封狀元的所有媒體全抓起來判刑再說,一邊關注高考宣傳狀元,一邊搞減負,就問當官的孩子不用補習?”另一位用戶則指出:“除非立法,光說沒用。”這些爭議反映出,政策的執行不僅需要“高壓手段”,更需要“制度保障”和“社會共識”。
面對這一場“政策與現實”的博弈,家長、教師和教育部門的立場始終難以調和。家長一邊希望政策能真正落地,讓孩子“快樂一夏”,同時擔憂別人搶跑,屆時自己孩子被拉下;極少數教師擔憂收入損失,擔心學生課沒有上扎實;而教育部門則需在“減負”與“升學”之間找到平衡點。一位評論者總結道:暑期補課的最終杜絕應該依靠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處罰力度,讓敢于碰紅線的機構和老師付出代價。
河南的“最嚴禁補令”無疑是一場教育改革的試金石。它既是對“雙減”政策的深化,也是對教育公平與效率的考驗。當政策與現實的沖突不斷上演,我們或許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是分數的較量,還是孩子的成長?按說,在以省為單位分配高校指標的情況下,大家都不補課,是最理想的減負辦法,問題是,該怎樣做到禁止所有家長不送孩子去補課?這才是最考驗教育治理智慧的地方。
漫長的暑假,你認為禁止所有的補課,還是保留托管?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