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穩定幣有點火,頻頻出現在新聞里。
6月5日,“Circle”作為穩定幣第一股上市,短短11個交易日,股價就從31美元飆升至240.28美元,漲幅高達675.1%。6月17日,美國參議院通過《天才法案》(GENIUS ACT),意在加強對穩定幣的監管,鞏固美元在加密貨幣領域的老大地位。而香港8月1日即將實施《穩定幣條例》,京東、螞蟻等商業巨頭摩拳擦掌,計劃發行自己的穩定幣。這“穩定幣”究竟是何方神圣?與我們老百姓,又有什么關系?
神奇的“數字借條”
簡單來說,穩定幣就像一張數字世界里的“借條”。比如,1個泰達幣(USDT)約等于1美元。它的核心特點在于“穩”——不像比特幣、以太坊那樣價格上躥下跳。昨晚美軍轟炸伊朗福爾道核設施基地,加密貨幣市場立馬應聲下跌,價格波動劇烈。
但穩定幣不同,它背后通常有等值的現金、債券或商業票據作為抵押,錨定美元/歐元等法定貨幣,目標保持1:1兌換。主要用于支付結算,也可以作為投資交易的媒介。
生活場景里的“穩定”身影
“清晨,小吳在網上看中一款美國設計師的限量背包,結算瞬間,系統自動將人民幣兌換成USDC(Circle發行的穩定幣)完成跨境支付,全程不到5秒,匯率透明,手續費遠低于傳統銀行。與此同時,遠在阿根廷的瑪利亞,正把剛發的工資一部分換成穩定幣存入數字錢包——當地貨幣比索年內貶值已超50%,對她而言,穩定幣成了守護血汗錢的’數字堡壘’”。——這是AI描繪穩定幣悄然融入普通人生活的畫面,讓人淺顯易懂的理解了穩定幣的角色。
——然而,這個美好的數字夢境,目前在中國內地是不可能出現的。
勿碰紅線,替代方案探索中
我國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禁止任何形式的虛擬貨幣(包括穩定幣)與法定貨幣進行兌換、交易、支付和跨境結算,相關活動屬于非法金融活動。在中國,跨境支付(如電商平臺)通常通過銀行管道或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合規支付機構完成,使用的是法定貨幣(人民幣、外幣或數字人民幣)結算,而非虛擬貨幣。
人民銀行和香港金管局推出的“跨境支付通”,實現了兩地匯款秒到賬。不少人猜測這是不是給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留了“小窗口”。實際上,香港即將開展的穩定幣業務,明確禁止向內地居民開放,相關部門強調“跨境支付通”不涉及加密貨幣。
但不可否認,穩定幣在全球金融支付結算領域潛力巨大。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離岸中心,自然不能錯過金融創新這趟列車,畢竟它還肩負著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任呢。所以,螞蟻集團計劃在香港和新加坡申請穩定幣牌照,京東也擬在香港發行港元穩定幣,覆蓋跨境支付、投資交易、零售支付等多個場景,這是大勢所趨!
火遍全球,緣起何方?
穩定幣的興起并非偶然。最早的穩定幣USDT誕生于2014年,初衷是為了解決加密貨幣交易中法幣與數字貨幣轉換的繁瑣問題。它簡化了流程,成為連接加密世界與傳統金融的便捷橋梁。2024年初比特幣現貨ETF的獲批,更是點燃了作為交易中介的穩定幣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在解決傳統金融痛點,比如跨境支付成本高、效率低等方面,展現了巨大優勢。
想想傳統的跨境匯款,依賴SWIFT系統,流程冗長,動不動就需要1-3個工作日甚至更久,手續費動輒3%或更高。
我剛為女兒微信轉賬一筆美元培訓費,就被收了3%手續費。朋友在港股通賺了8萬多,結算后到手卻只有2.9萬,其中一大塊被匯率差吃掉了。而穩定幣,借助區塊鏈技術,理論上可以實現近乎實時、低成本的清算和轉賬,這對傳統模式是巨大的沖擊。
金融巨擎們也敏銳的嗅到的商機,Visa、摩根大通、PayPal等紛紛下場,將穩定幣用于跨境付款、B2B結算等場景,加速了它的主流化進程。技術層面,以太坊Layer2等方案降低了轉賬費用,提升了速度。
監管層面,2025年更是關鍵轉折點,香港立法、美國推進法案、歐盟MiCA法規全面實施,為市場注入了強心劑和規范框架。
目前,由Circle和Coinbase支持的合規穩定幣USDC發行量已達610億美元,而老牌龍頭USDT的流通量更是突破了1500億美元大關,這體量,妥妥的巨無霸。
雙刃劍——便利閃光,暗藏鋒芒
穩定幣,尤其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的核心結算工具,就像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在優化結算系統的同時,給傳統銀行業務帶來了很多的沖擊。雖然短期內難以撼動SWIFT的全球覆蓋網絡,但其技術優勢,如可編程性、提供近乎全天候的流動性管理、實時入帳等,正挑戰著銀行傳統的服務模式。
在高通脹國家,當民眾為保值紛紛將本國貨幣兌換成美元穩定幣時,銀行的存款基礎會受沖擊,進而影響放貸能力。長遠來看,甚至可能干擾央行的貨幣政策調控。
然而,“穩定幣“絕非絕對”穩定”。歷史教訓歷歷在目,2022年,算法穩定幣UST在短短幾天內從1美元崩盤至0.02美元,讓無數投資者血本無歸。即便是USDT這樣的老牌選手,也多次深陷儲備金是否充足的質疑漩渦,引發市場恐慌。
各國監管機構對此心知肚明,都在全力維護本國貨幣體系和金融安全,持續加強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歐盟MiCA法規就是一個例子,它要求穩定幣的儲備資產至少60%必須存放在歐洲銀行,直接把全球第一大體量的穩定幣USDT從多家歐洲主流交易所“掃地出門”。
我國內地雖然對嚴格虛擬貨幣嚴格管控禁止,但也一直在探索利用數字貨幣技術提升效率,比如數字人民幣(e-CNY)在跨境場景的應用(如優化跨境理財通)。近日上海陸家嘴金融論壇上,提出的建立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這些都為我們思考未來合規、受監管的跨境穩定幣類工具提供了想象空間。
那么,對于身處香港或海外的合規用戶,穩定幣能帶來哪些實際便利?
1、跨境轉賬快又省。給國外讀書的孩子匯生活費,告別銀行電匯數日的等待和高額的手續費,穩定幣幾分鐘就到賬,成本可能只需幾塊錢。
2. 對抗惡性通脹的避風港。對于生活在土耳其、阿根廷等貨幣急劇貶值地區的人們,持有美元穩定幣是保護儲蓄購買力的重要手段。
3、加密市場的中轉站。 當比特幣等波動劇烈的加密貨幣暴跌時,可以暫時換成穩定幣避險,等待市場回暖再入場。
4、未來消費新體驗。 若京東、亞馬遜等巨頭成功推出其穩定幣,消費者在跨境購物、會員服務、促銷活動中,可能享受到更流暢、低成本甚至帶創新獎勵的支付體驗。
5、潛在收益與高風險并存。需謹慎警惕! 在一些DeFi平臺,質押穩定幣可能獲得利息,但伴隨的是平臺跑路、黑客攻擊的巨大風險,絕非穩健理財之選。
穩定幣作為飽受爭議的新鮮事物,其存在核心風險不容忽視。
1、監管變天風險。全球監管框架仍在構建中,政策風向突變可能讓某些穩定幣一夜之間無法交易或提現,歐盟下架USDT即是前車之鑒。
2、 信任基石動搖。穩定幣的生命線在于用戶相信其有足額儲備支撐。一旦發行方儲備不足(如USDT的多次質疑)或機制失效(如UST),幣值可能瞬間崩塌。
3、技術暗礁。 數字錢包被盜、區塊鏈被攻擊、智能合約存在漏洞,都可能導致辛苦積累的資產化為烏有。
4、高收益陷阱。DeFi平臺宣傳的誘人收益往往伴隨著極高的風險,需保持高度警惕,莫被高收益誘惑掉進騙局。
5. 隱私與合規挑戰。 區塊鏈交易記錄透明可查,使用穩定幣必須嚴格遵守反洗錢(KYC)等合規要求,謹慎莫“踩雷”!
而作為普通人,我們該如何與穩定幣相處?
1、中國內地居民:嚴格遵守法律法規,遠離任何虛擬貨幣(包括穩定幣)的交易活動,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切勿觸碰法律紅線。
2、香港/海外用戶:若想嘗試,務必通過持牌合規平臺,優先選擇像USDC這樣儲備金透明、并由頂級審計機構定期審核的穩定幣。對機制復雜、鼓吹高收益的“算法穩定幣”保持高度警惕。 小額試水是金科玉律,選擇信譽良好的平臺,妥善保管私鑰(硬件錢包更安全),切勿輕信不切實際的高回報承諾,更不能將養老錢投入。
3、所有人:密切關注政策動向,合法合規是參與任何金融活動的前提。認清穩定幣的本質,它是支付和價值穩定工具,不是高收益投資品,遠離投資。了解其風險,比追逐潛在收益重要得多!
未來棋局——拓寬的河道與待解的錨
未來,穩定幣會取代法定貨幣嗎?絕無可能!
國家信用背書的法定貨幣基石永固。穩定幣本質是商業機構發行的支付工具,其未來,更可能是在跨境支付、小額投資等特定領域,扮演傳統金融體系的“補充者”或“挑戰者”角色。香港積極布局港元穩定幣,京東、螞蟻的入局,正是落子于此。
當各國央行、金融巨頭和科技大廠紛紛在穩定幣領域“排兵布陣”,我們見證的不僅是技術的迭代升級,更是全球金融底層架構在數字浪潮下的重塑進程,以及一場圍繞未來金融話語權與市場份額的無聲博弈。穩定幣如同一條正在拓寬的河道,它有望讓普通人跨境轉賬的涓涓細流不再被傳統銀行的高墻所阻隔,也可能讓跨國企業資金匯兌的滔滔江水奔騰得更加順暢。
然而,每一枚流通的穩定幣背后,都承載著對儲備金透明度的莊嚴承諾與對監管邊界的不懈探索——這既是建立信任的基石,也是暗流涌動之處。對普通人而言,它或許是守護財富的輕便盾牌,也可能因化作吞噬積蓄的險灘。
在這場復雜的金融棋局中,無論是國家布局還是個人落子,都需謹慎掂量,步步為營。未來已至,形態未定。唯有恪守合規底線,擁抱變革,這枚誕生于數字時代的貨幣之錨,才能為生活之舟提供穩定護航,而非掀起顛覆的巨浪。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作者:本刊財經工作室主任 馬麗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