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世紀70年代至今,美元相對黃金貶值99%。
這實際上反映了法幣體系的內在邏輯。
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元對黃金的價值大幅貶值。
以1971年35美元/盎司為基準,2025年4月黃金價格一度超過3450美元/盎司,美元相對黃金貶值超99%。
各國貨幣失去了黃金錨定,通脹成為了政府征收的"隱形稅"。
這背后的邏輯,也是比特幣的金融學“第一性原理”之一。
2、黃金不產生有現金流,長周期沒跑贏美國股市。
雖然黃金把美元秒成渣,但是--
以1900年為基準,黃金的真實購買力基本維持不變;
而股市(如標普500)的真實回報率年化約7%。
從1801年至2014年,黃金漲到3倍,(美國)股票漲到100萬倍。
這個對比揭示了黃金作為"價值儲存"而非"增值工具"的本質。
但是過去數十年,黃金回報不錯。參見下圖。
1971年至2025年,黃金年化回報8.2%,標普500為7.8%,納指為10.6%。
2005年底至2025年初,國際金價從每盎司500美元上漲至3350美元左右,年化回報率約為9.7%,同期標普500指數的年均漲幅為9.82%。
近5年,黃金年化收益率高達16.2%,標普500約為12.3%,納指為15.85%。
不過,從更長周期(如百年尺度)來看,黃金的年化實際回報率仍低于美股,但在過去20年、尤其是危機和通脹周期中,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表現極為突出。
簡單概括近幾十年,黃金的確沒有現金流,但貨幣貶值太狠。而科技是另外一種煉金術。
3、中央銀行的黃金博弈。
全球央行黃金儲備約為3.5萬噸,其中美國占比最高(約8133噸)。
有趣的是,德國花了7年時間才從美聯儲運回其300噸黃金儲備,這背后的地緣政治含義值得深思。
美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黃金儲備量龐大,且黃金在外匯儲備中占比極高,均超過70%,顯示出其對黃金作為戰略儲備資產的高度重視。
烏茲別克斯坦、葡萄牙等國的黃金占比甚至超過75%,在全球居前。
中國的黃金儲備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占外匯儲備比例僅為6.5%,仍有提升空間。
新興市場國家(如波蘭、土耳其、約旦等)近年來持續增持黃金,黃金在其外匯儲備中的占比也逐步提升。
4、黃金的稀缺性。
目前人類歷史上開采出來的全部黃金大約為17萬~25萬噸,如果全部熔成一個立方體,邊長只有22-23米左右,遠沒有想象中多。
如果把所有黃金分給全球每個人,每人分到的還不到一枚戒指的重量。
在19世紀之前,人類幾千年總共開采的黃金不到1萬噸,而19世紀后半葉50年內的產量超過此前5000年的總和。
地球絕大部分黃金其實深藏在地核中,地殼中可開采的黃金只是極小一部分。
5、黃金來自星辰死亡。
地球上的每一粒黃金都誕生于超新星爆炸或中子星碰撞。
當大質量恒星生命終結時,極端的溫度和壓力才能合成比鐵更重的元素。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佩戴的每件金飾都承載著宇宙的歷史。
地球上大部分可開采的黃金其實來自于隕石。
地球形成初期,黃金等重金屬大多沉入地核,今天地殼中的黃金主要是約39億年前一場巨大“隕星雨”帶來的。
6、黃金來是大自然的區塊鏈。
黃金是極少數在自然界中以單質(金屬塊或顆粒)存在的金屬之一,這也是人類很早就能直接利用黃金的原因。
黃金具有極高的化學穩定性,不會被空氣、水或大多數化學物質氧化和腐蝕,這也是為什么幾千年前的黃金制品至今依然光亮如新。
黃金的延展性極強,1克黃金可以拉成2000米長的細絲,或者錘成0.0001毫米厚的金箔。
黃金的密度極大,19.3克/立方厘米。一個直徑46毫米的純金球重達1公斤。
黃金的熔點高達1064.43°C,“真金不怕火煉”正是源于黃金高熔點和化學穩定性。
由于黃金的化學穩定性,幾乎所有被開采出來的黃金至今仍以某種形式存在于地球上,無論是作為珠寶、金條、電子元件還是藝術品。
概括而言,黃金具有某種對抗歲月蹉跎、對抗熵增的“天性”。
7、黃金的主要用途。
黃金用途結構(2024年)如下:
宇航員頭盔的面罩上會鍍一層薄薄的黃金,這層黃金可以有效反射太陽輻射,保護宇航員的眼睛和面部免受強烈太陽光和有害射線的傷害。
由于黃金優良的導電性和抗腐蝕性,它被廣泛應用于高端電子設備中,如手機、電腦和航空航天設備的電路板接點和連接器。
一部普通iPhone中大約含有0.034克黃金。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和多家電子回收企業的公開數據都顯示,一噸廢舊智能手機(約7000部)可以回收約300-350克黃金--這個數據高于金礦。
一般需要25到33部智能手機,能累計出1克黃金。
黃金可以吃,但不能被消化。
8、人類的黃金崇拜。
平均每個成年人體內含有約0.2毫克的黃金,主要分布在血液中。雖然數量微小,但從概率角度思考,這意味著黃金在生物系統中并非完全"異物"。
人類對黃金的偏好可能有進化基礎。黃金的顏色類似成熟果實和陽光,觸發了我們大腦中的獎勵機制。這種"審美偏見"在投資決策中可能導致非理性行為。
黃金幾乎永不腐朽,象征著人類對永恒的渴望。但每個人擁有黃金的時間卻極其有限。這種矛盾反映了人類對抗時間流逝的徒勞努力。
9、黃金價值的社會建構。
黃金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共識的產物。
在某些歷史時期和地區,鹽、貝殼或石頭也曾扮演類似角色。
這提醒我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價值"?
黃金不僅是財富象征,更在亂世被視為“保命錢”。“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反映了黃金在危機時刻的避險屬性。
圖:標準普爾500指數/黃金的比率
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全球市場策略師Aaron Hussein表示,黃金的長期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時機。
a、在過去的三十五年里,無論是從絕對值還是從風險調整值來看,黃金表現較差,落后于股票、房地產和林地,回報率與債券相似,但波動性是債券的三倍。
b、在過去的二十五年里,黃金是表現最好的資產類別之一,超過了股票、債券以及房地產和林地等其他實物資產。
但是,還是那句話,單方向的、短期的預測,可能都會非常危險。
10、黃金和數字貨幣。
隨著數字貨幣發展,黃金的貨幣屬性正在被重新定義。年輕一代更愿意持有比特幣而非黃金,這種偏好轉移值得長期關注。
比特幣市值約為2萬億美元以上,黃金市值約為20萬億美元以上。
黃金是物理稀缺的極致體現——來自星辰死亡,總量有限,永不腐朽。
而比特幣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創造的數字稀缺——通過密碼學和共識機制,在虛擬世界中復制了稀缺性。
從概率論角度,比特幣的供應曲線是確定性的,而黃金的供應則充滿不確定性(新礦發現、技術突破等)。
50歲以上的人群普遍認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黃金的物理屬性給予他們安全感。25-40歲群體更容易接受比特幣。
黃金代表了物質主義的財富觀——價值必須有物理載體,必須可觸摸、可感知。
比特幣代表了信息主義的財富觀——價值可以純粹由信息構成,由數學和密碼學保證。
黃金很貪婪,比特幣更貪婪。
黃金均值高(不管是持有的分布,還是共識的一致),比特幣方差大。
比特幣是新經濟對老錢的各種“掠奪”中的一種。
以上分歧反映了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的根本轉型:從原子經濟向比特經濟的過渡。
未來的財富形式會是什么樣?
從貝殼到黃金,從黃金到法幣,從法幣到數字貨幣——人類貨幣史是一部抽象化進程。
黃金可能是物理貨幣的終點,比特幣則可能是數字貨幣的起點。
問題在于:這種進化是線性的,還是周期性的?
“不確定的世界”會不會讓人們重新回到對物理資產的依賴?
數字文明與物理世界的博弈,最終可能會在某種混合形態中找到平衡。
最后--
以上所有討論,都揭示了人類世界的第一原理:
熵增。
好的會變壞,生會死,年輕會衰老,牢靠會腐朽,錢會變成渣。
黃金,作為大自然的區塊鏈,元素周期表上顏值較高的一個,自古以來的價值共識,似乎成為了這個泥沙俱下(但又在科技驅動下迅猛向前)的世界的浮標之一。
(本文不構成任何上文提及資產的投資建議。)
下面是我的一個私人社群
分享AI、決策、投資、哲學的話題
現在已有超過2000位朋友加入
圍觀老喻朋友圈嗎?
請加微信:laoyubrain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