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是毛主席所提出的著名論斷,但是有意思的是,毛主席卻很少使用槍。
毛主席唯一持槍戰斗的記錄是1929年的大柏地戰斗,毛主席曾經手持一把駁殼槍(又稱毛瑟槍)沖鋒陷陣,但是當時正處于戰斗狀態下,沒有留下照片。
毛主席唯一的一張持槍照,是在1964年全軍比武大會上拍攝的照片,毛主席當時試用了一把56式半自動步槍。
1960 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00 團副連長郭興福,在單兵進攻戰術教學中逐步形成一套切合實際的練兵方法。
這種練兵法被稱為“郭興福教學法”。
1962年初,南京軍區在所屬部隊學習推廣郭興福教學經驗。隨后,廣州、武漢、沈陽軍區相繼邀請郭興福去表演,獲得好評。
1963年底,中央軍事委員會訓練委員會主任葉劍英觀看了郭興福教學方法表演后,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向中央軍委報告,建議在全軍推廣。
1964年1月3日,中央軍委轉發葉劍英的報告,號召全軍掀起學習郭興福教學法運動。
同月下旬,中央軍委秘書長、總參謀長羅瑞卿在南京主持召開全軍學習郭興福和推廣郭興福式教學方法現場會,要求各軍區、軍種、兵種、院校和各行各業都要培養出自己的“郭興福”式教練員,把軍事訓練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會后,全軍部隊掀起“比、學、趕、幫、超”的群眾性練兵活動,培養了大批骨干和尖子,推動了全軍大練兵熱潮的興起。
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檢驗全軍的軍事訓練效果,羅瑞卿建議,在全軍組織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訓練大比武。
毛主席在看到比武大會的簡報之后,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批示道:“此等好事,能不能讓我也看看。”
1964年6月15日下午,毛主席、周總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來到北京西郊射擊場,觀看濟南軍區和北京軍區的軍事訓練匯報表演。
當時,濟南軍區某部宋世哲向首長們表演了出神入化的槍法,他手持一把56式半自動步槍,在40秒內射出40發子彈,命中了150米外的40塊鋼靶靶心。
這槍法令在一旁觀看的毛主席贊嘆不已,在表演過后,毛主席說:“把神槍手的槍拿來看看!”
于是,這把56式步槍就來到了毛主席的手中,毛主席在仔細觀看之后,又端起槍試了試,攝影社抓拍到了這一珍貴的時刻,便有了這張毛主席唯一一張持槍的照片。
毛主席當時試用的這把56式半自動步槍口徑7.62毫米,長101.5厘米,重3.85公斤,可自動裝填子彈,單發射擊,彈倉10發。
這把槍后來被收藏于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
中國1956年式半自動步槍,即56式半自動步槍,簡稱“56半”,是中國1956年仿制蘇聯SKS半自動步槍制造的武器。具有重量較輕、射擊精度好、機構動作可靠等優點。
1962年中國和印度爆發邊境沖突,56式半自動步槍自裝備后首次投入戰斗,相比印軍用的英制手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以其較高的可靠性及火力,配合56式輕機槍及56式沖鋒槍,壓制住了印度步兵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支持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最終獲勝。
1968年,當時最新研發的63式自動步槍取代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沖鋒步槍裝備軍隊,但是63式很快就暴露出來各種問題,最終被撤換,56式又重新服役。
1979年中越爆發戰爭,我軍裝備的56式半自動步槍在兩國邊境密集的叢林中難以發揮出射擊精準的優勢,越軍使用的AK-47系列槍支對我軍造成了強大的火力壓制。
為此,我軍加快了對新型槍支的研發。
1981年中越雙方再次爆發邊境沖突時,中國軍隊已普遍換裝了自己研制的命中率較高、能夠精確射擊的81式自動步槍。
81式借鑒了AK-47的自動原理,而在導氣系統、槍機、空倉掛機等方面借鑒了56式半自動步槍,令其在火力強大的情況下還具有命中率高的優點,最終幫助我軍贏下戰爭。
1985年,56式半自動步槍正式撤裝,由81式步槍或56式沖鋒槍取代,結束了它光榮的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