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說到做到,中方一口氣對30國發出加稅通知,歐盟求饒也沒用。面對歐盟“低頭認錯”的信號,中方并未動搖立場,而是早有準備,堅定反制。那么,中方突然宣布對30國加稅,背后釋放了什么信號?歐盟又為何急于要求中方放寬稀土出口?
6月30日,商務部正式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于歐盟、英國、韓國、印度尼西亞的不銹鋼鋼坯等產品,繼續征收為期5年的反傾銷稅,并將從7月1日起正式執行。有分析指出,中方此舉不僅是對外部不合理貿易壁壘的有力回應,更是為了維護國內相關產業安全,確保行業健康發展,并遏制相關國家傾銷行為的死灰復燃。
事實上,這一系列摩擦早有前兆。去年11月,英國率先挑起事端,宣布繼續對中國鋼絲繩和鋼纜加征最高達60.4%的反傾銷稅,為期5年;今年3月,印度尼西亞緊隨其后,對中國尼龍薄膜征收最高每公斤31510印尼盾(約人民幣14元)的反傾銷稅,期限4年。緊接著,今年5月28日,歐盟對中國馬口鐵產品開刀,征收最高可達62%的反傾銷稅。而在6月26日,韓國也宣布對中國不銹鋼厚板征收21.62%的反傾銷稅,為期5年。
由此可見,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迅速抬頭,世界范圍內的貿易摩擦不斷加劇。這一輪接連不斷的對華加征關稅,充分說明中國制造正在國際市場上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對此,中方態度明確——堅決反對沒有依據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徑。
比如,在歐盟公布制裁決定后,中方第一時間表態,指出歐盟缺乏充分事實依據,做法是赤裸裸的貿易保護主義。商務部更是直言不諱,稱歐方此舉是因擔憂自身競爭力不足,將中國當成“替罪羊”,企圖打壓中國產品,但最終只會適得其反,阻礙自身發展,擋不住中國前進的腳步。
態度亮明,更要有實際行動。此次中方一口氣對30國加稅,正是用行動告訴外界:面對無理侵害,中方反制說到做到,絕不只是口頭表態,而是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自身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中方啟動反制措施之際,歐盟卻發出了“服軟”信號。6月25日,歐盟駐華大使托萊多公開喊話,敦促中方在7月解決歐洲企業最關心的稀土磁鐵出口問題,并表示歐洲企業因稀土供應緊張“充滿恐懼和顧慮”,擔心原材料短缺帶來嚴重負面沖擊。
然而,7月剛到,托萊多盼來的不是好消息,而是中方對30國加稅的正式通知。對于稀土問題,中方此前已批準部分合規出口申請,但歐盟仍不滿足,試圖借機炒作所謂“中國威脅”,鼓吹“對華去風險化”。這種把自己裝扮成“受害者”的敘事,不僅歪曲事實,也在不斷損害中歐經貿關系的互信。
有分析指出,稀土本該成為中歐合作的“橋梁”,而非矛盾的“導火索”。歐盟若真想獲得更多稀土,應依法依規提出申請,并通過平等磋商解決分歧,而不是一邊高舉制裁大棒,一邊指責中國、向外界施壓。只要擺正態度,合作之門始終敞開;若一味挑釁,中方也絕不會退讓半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