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正在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采訪的中國媒體記者一行,遭遇針對當地設施的烏克蘭無人機襲擊,導致一名中國記者頭部受傷。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7日報道,針對一名中國記者在俄庫爾斯克州遭烏克蘭無人機襲擊受傷一事,俄羅斯聯邦偵查委員會表示,俄方已按恐襲罪刑事立案。報道援引俄羅斯聯邦偵查委員會發言人彼得連科的話稱,“俄羅斯聯邦偵查委員會軍事偵查總局已就此事件按恐怖襲擊罪立案。現正在確認烏軍部隊涉案人員身份”。
團隊成員回憶:“盧老師當時穿著亮黃色防彈衣,前后‘媒體’字樣足有巴掌大,無人機操作員不可能誤判! ”襲擊后,盧宇光被緊急送往救助站止血,隨后轉入庫爾斯克市醫院。 醫生診斷其頭部開放性創傷,但無生命危險。FPV無人機以高精度著稱,可實時識別目標細節。 俄方公布的現場畫面顯示,盧宇光團隊的車輛和設備均貼有國際通用的媒體標識。 一位前線俄軍軍官直言:“這就是定點清除——他們知道打的是誰,但根本不在乎! ”
扎哈羅娃(資料圖)
盡管《日內瓦公約》明確保護平民記者,現行條款存在致命漏洞:未界定“媒體標識”的法律效力,也未規定襲擊記者的追責時限。聯合國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有47名記者死于沖突地區,其中62%的襲擊被定性為“誤傷”。 國際新聞界協會最新報告指出,俄烏戰場上83%的記者遇襲事件中,襲擊方從未公布調查結果。盧宇光事件中,烏方至今未回應俄方提供的7項證據,包括無人機操作日志和衛星定位數據。
那么問題來了:烏克蘭為何會對中國記者出手?烏克蘭方面也沒有做出回應。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烏軍運用無人機實施的遠程精準打擊,出現誤判目標的概率相對較低。一方面,烏軍在無人機技術上取得突破,其自研的光纖制導無人機擺脫了對無線電的依賴,即便在強電磁干擾環境下也能穩定飛行,并能精準鎖定至少40公里開外的目標,失誤的可能性較小。另一方面,烏克蘭軍隊憑借無人機作戰,已給俄方造成顯著損失,這本身也說明烏軍的無人機操作技術相當嫻熟,意外發生的幾率不高。
俄烏前線(資料圖)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27日表示,烏軍對庫爾斯克州中國記者的蓄意襲擊是恐怖主義襲擊。扎哈羅娃表示,這次恐怖主義襲擊導致一名中國記者受傷,當時他身穿印有“媒體”字樣的防彈衣,記者目前在庫爾斯克醫院接受救治。這次針對中國電視臺攝制組的蓄意襲擊,表明烏克蘭意圖迫使媒體噤聲,并實際消滅所有致力于客觀報道的新聞工作者。扎哈羅娃祝愿中國記者早日康復。
對于此次中國記者被襲擊事件,6月27日,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當地時間26日,有中國記者在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采訪報道期間,遇到了針對當地設施的烏克蘭無人機襲擊受傷,中方對此有何回應?“我們對中國記者在報道時受傷深表關切。”郭嘉昆表示,中方呼吁各方致力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共同推動局勢緩和。
扎哈羅娃(資料圖)
鳳凰衛視記者盧宇光的遭遇,向世界揭示了新聞工作者在戰區的危險處境。面對烏軍的惡劣行徑,中俄兩國的迅速反應展現了對記者權益的重視。而中方的冷靜應對,更體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對于烏克蘭來說,這次襲擊無疑是一次嚴重的外交失誤。如果烏克蘭繼續選擇沉默,其國際形象將受到更大的損害。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真相需要被捍衛,正義必將到來。這起無人機襲擊事件,既是對中方記者的挑戰,也是對國際人道主義法的拷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