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在社交媒體發布緊急聲明,強烈譴責烏克蘭軍隊針對中國記者盧宇光的無人機襲擊事件。
她同時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記者聯合會和無國界記者組織發出公開呼吁,要求其就襲擊事件明確表態。然而截至48小時黃金回應期結束,三大組織集體保持沉默。
這已是盧宇光在俄烏沖突報道中第二次遭遇生命威脅。2024年8月,他乘坐的越野車在蘇賈附近遭襲,僥幸逃生;而此次襲擊造成他開放性顱腦損傷及頂葉腦挫傷。
襲擊經過,扎哈羅娃喊話的原因
事發地位于庫爾斯克州科列涅沃村,距離烏克蘭邊境不足30公里。根據盧宇光向塔斯社的描述,當時鳳凰衛視攝制組正在村民家戶外進行采訪錄制,身著標準記者背心,設備標識清晰可見。
襲擊使用的是“第一人稱視角”(FPV)神風無人機,這類裝備通常由操作手通過頭戴設備實時操控。
盧宇光回憶:“我們正在錄制對話,無人機突然襲來——他們根本不在乎記者身份”。現場視頻顯示,他頭部纏著厚重繃帶,仍堅持工作。
俄羅斯醫療機構診斷確認,盧宇光遭受開放性顱腦損傷及頂葉腦挫傷。庫爾斯克州長在通報中特別強調傷情的嚴重性,但盧宇光本人展現出職業記者的堅韌,僅接受簡單縫合便重返崗位。
盧宇光的遭遇并非孤例。根據俄方統計,2025年3月《消息報》攝制組遭炮擊,導致記者、攝影師和司機三人死亡;兩天后第一頻道記者在別爾哥羅德地區遇難。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已是盧宇光本人九個月內第二次遇襲——2024年8月,他乘坐的車輛在蘇賈附近遭無人機攻擊,險遭不測。
戰地記者的特殊保護地位源于《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其中明確規定新聞工作者應被視為平民并受到保護。
但在現代沖突中,記者背心正從“護身符”變為“靶標”。交戰方將媒體視為認知戰工具時,客觀報道者反而成為首要打擊目標。
俄烏雙方均存在利用媒體進行認知作戰的痕跡。烏軍總參謀部定期發布戰果視頻;俄國防部則每日更新“殲敵數據”。
在此背景下,堅持平衡報道的記者面臨雙重風險:既可能被烏方視為“親俄宣傳員”,又被俄方懷疑為“西方代理人”。
再次回到此次襲擊事件。襲擊發生不到三小時,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在Telegram發布長篇聲明。她將事件定性為“恐怖主義行為”,直指基輔意圖“消滅任何客觀報道沖突的媒體工作者”。
這一指控延續了她一貫的犀利風格,此前她曾諷刺國際環保組織面對日本核污水排放“像太平洋里的魚一樣沉默”。
扎哈羅娃的聲明包含三層核心訴求:首先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保護記者特別程序;其次呼吁國際記者聯合會界定襲擊性質;最后敦促無國界記者組織打破選擇性沉默。她在文末強調:“此刻的沉默就是幫兇”。
值得思考的是,這不是扎哈羅娃首次遭遇國際組織冷遇。
2022年聯合國大會期間,她調侃等待“俄羅斯被孤立”的場景最終沒有出現;2024年7月安理會會議上,當以色列代表團嘉賓打斷俄外長發言時,她直斥其行為“愚蠢”。但此次針對記者遇襲的呼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靜默。
現代戰爭的認知戰,國際組織保持沉默的影響
現代戰爭不只要在線下戰場獲得勝利,還要獲得線上認知戰的勝利。
烏軍襲擊盧宇光時使用的FPV無人機,造價不足500美元,卻能在國際輿論場制造千萬級影響。俄方隨后發布的纏繃帶工作照,同樣是想引起人們的同情心,譴責烏克蘭不人道的行為。
法律正在武器化。扎哈羅娃援引《日內瓦公約》并不是偶然,俄烏都在通過“法律戰”爭奪道德制高點。
2024年7月,烏克蘭向國際法院起訴俄軍襲擊記者;此次俄方如法炮制,但國際司法機構因管轄權爭議難以有效介入。
中間地帶幾乎消失。盧宇光事件中,鳳凰衛視作為香港媒體的特殊身份本應提供緩沖地帶。
但襲擊表明,在非友即敵的二元對立下,中立報道者已無生存空間。當扎哈羅娃強調“中國記者”身份時,實則在暗示對國際社會的中立期待,可惜未獲響應。
三大國際組織對扎哈羅娃呼吁的集體沉默,暴露了國際人道體系的深層困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聯合國新聞自由主管機構,理論上負有協調保護記者的責任。
但其2025年預算中保護沖突地區記者專項經費僅占0.03%,實際執行能力有限。更關鍵的是機制缺陷,該組織決策需經194個成員國協商,重大表態往往陷入程序僵局。
國際記者聯合會與無國界記者組織則面臨政治立場困境。前者會員包含烏克蘭記者聯盟,后者在基輔設有辦事處。
在俄烏沖突中,兩家組織發布的聲明存在明顯傾向性,2024年數據顯示,其譴責俄方襲擊記者事件27次,提及烏方類似行為僅3次。這種選擇性發聲削弱了其道德權威。
更深層的是資金約束。無國界記者組織2024年財報顯示,其歐美政府資金占比達68%。
扎哈羅娃要求其譴責烏克蘭,西方主要援助對象時,組織陷入兩難:堅守原則可能失去金主,保持沉默則喪失公信力。
國際組織對記者遇襲事件的失語,將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
最直觀的是安全紅線被模糊化了。此次針對記者的襲擊未受明確譴責,后續武裝人員可能將媒體工作者視為合法目標。
聯合國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殉職記者中,在明確身份后仍遭針對性殺害的比例升至41%,創十年新高。
沖突真相更難被報道出來。隨著專業記者撤離危險區域,戰場信息供給將依賴交戰雙方宣傳部門與自媒體博主。
還好盧宇光遇襲后保住了性命,并愿意繼續在前線報道俄烏沖突,否則庫爾斯克前線已無國際媒體常駐,當地平民傷亡、基礎設施破壞等關鍵信息很難再被國際社會獲取。
國際規則公信力也因此受損。三大組織的沉默印證了扎哈羅娃曾經的諷刺:“我想知道世界主要組織的沉默值多少錢”。當保護機制淪為擺設,國際規則的公信力也會崩塌。
盧宇光受襲三大國際組織卻選擇沉默,西方組織的雙標體現的淋漓盡致,原來這些所謂的國際組織只不過是美國的輿論武器而已。
人類用三百年建立的戰時新聞保護體系正在崩塌。
由于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參考資料:鳳凰衛視記者盧宇光在俄庫爾斯克州前線報道時受傷 RT今日俄羅斯 2025年6月26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