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遭混合雙打,俄4大精銳與朝軍齊上,朝鮮巨炮統治戰場
2025年夏季,蘇梅方向成了俄烏戰場上新的重點。而這一次,俄軍沒有獨挑大梁。一個曾被全球軍評人忽視的變量,被硬生生打進了戰爭核心——朝鮮。
不再是“可能參戰”或“象征支援”,而是連人帶炮,實打實地站到了烏軍對面。更具體點說,是從庫爾斯克戰線抽調來的朝鮮作戰旅、排雷兵與重炮部隊,連同俄空降兵第104師、第83旅、以及海軍步兵第40旅、第155旅,在蘇梅集結后,發起了新一輪地面突擊。
烏軍指揮官布達諾夫在接受采訪時公開承認,“朝鮮軍隊比我們預期的更有戰斗力”,甚至點名稱贊了朝鮮的某些裝備。這不是恭維,而是戰場上被打出來的評價。
“朝鮮軍隊”的現實形態:人來了,炮也帶了
俄方沒有詳細通報這些“志愿軍”的規模,但從實際參戰頻率看,這批朝軍至少覆蓋排至營級規模。從庫爾斯克方向轉戰蘇梅,他們并非臨時拼湊,而是成建制參與戰斗,包括特種兵、火炮兵與工程兵。
他們的戰斗方式與俄軍并不完全一致。庫爾斯克戰役期間,一支朝鮮小隊徒步穿越雷區突襲烏軍據點的戰例一度被俄軍內部通報引用,用詞是“近似特戰隊的襲擊作風”。西方媒體形容這些兵“紀律極端嚴明、作戰方式直接有效、對生死看得很淡”,比起俄正規軍,他們更像一種穿越時代的冷兵器式戰斗文化。
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是空手上陣。伴隨朝軍一同進入戰區的,是幾種此前極少出現在實戰新聞中的朝鮮制武器,比如“谷山大炮”和KN-23短程彈道導彈。
“谷山大炮”原本設計初衷是遠程威懾韓國的戰略炮。在烏克蘭戰場上,它的70公里射程優勢讓烏軍吃盡苦頭——誤判安全距離、彈藥庫接連被摧毀,戰壕中的士兵根本搞不清敵人的火炮在哪。
KN-23則是另一種“被實戰驗證”的產品。早期版本命中精度堪憂,但在俄朝聯合改進后,性能迅速上升,從600公里射程拉到1000公里,命中偏差縮小到50米。這不只是打中目標的問題,而是具備精確壓制后方補給、指揮中心的能力。換句話說,烏克蘭戰場成了朝鮮導彈的一場實戰演練。
而在更為隱蔽的戰線,還有一支1000人規模的朝鮮排雷兵部隊,在為重炮和火車開道。他們掃雷、修復鐵路、保障彈藥運輸,月均500萬發朝鮮炮彈被源源不斷送至前線。沒有直接交火,但后勤保障撐起了半個戰區火力密度。
為什么是朝鮮?
朝鮮出現在烏克蘭,表面看是“援俄”,但背后結構遠比表象復雜。誰在支持這條戰線暢通?誰默許這把火燒得越來越旺?誰從這場測試中獲利?
首先,俄軍確實需要外部火力補充。戰爭進入第三年,常規武器消耗巨大,國產產能吃緊。而朝鮮這幾年深挖地下軍工產線,口徑一致、彈藥充足、價格低廉,對于陷入消耗戰的俄羅斯來說,是理想補充。
其次,這是對朝鮮軍工的一次“正名”。幾十年被視作“落后”“封閉”的朝鮮軍力,在烏克蘭這塊測試場上,逐步被西方認知系統重估。KN-23導彈、谷山大炮、火鳥反坦克導彈等產品從被質疑,到被實戰背書,甚至有美媒直接用“令人震驚的精度”來形容其表現。
這不只是面子問題——如果這些武器今后被大規模投入中東、非洲、甚至亞洲其他沖突地區,對朝鮮來說將是一次巨大的外交與經濟收益轉機。而這背后,離不開俄羅斯的配合放行。
而俄羅斯,得了什么?答案也簡單:有人補人、有人補炮、有人補炮彈,甚至還有帶路掃雷的工程兵。能把朝鮮軍隊這種“結構復雜”的部隊整合進俄軍指揮體系,本身就說明,雙方的軍事交流已遠不止武器買賣,而是在測試“盟軍協同”的下一階段。
烏軍的代價與美西的沉默
烏軍當然感受最直接。本以為對手只有俄軍,結果突然多了朝軍,還是從未交手、打法硬派、裝備陌生的一群人。心理壓力加技術不適應,前線士兵報告中頻繁出現“無法判斷來炮來源”“導彈彈道異常”等描述。
更吊詭的是,面對這種升級,美西陣營卻選擇低調處理,媒體提到朝軍也多帶疑問語氣。真正敏感的不是誰打了誰,而是——誰先默認了朝鮮出現在戰場上?又是誰,正在默許朝鮮將自己的武器出口網絡,延伸至“高烈度戰爭區域”?
一句話點破:朝鮮不是突然出現在烏克蘭的,它是被放進來的。而那些放行的人,今天還在算另一筆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