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爺最近總覺得人沒精神,嘴巴發苦,整天昏昏沉沉。他年紀大了,以為是正常衰老,沒太在意。可過了一陣子,連吃飯都沒胃口,皮膚也開始發黃了。
家人趕緊帶他去了醫院。一查肝功能,結果讓人吃驚:多項指標嚴重異常,醫生當場就下了判斷——肝損傷,必須馬上干預。
張大爺不抽煙不喝酒,怎么會肝出問題?當他把自己天天喝的“養生茶”拿給醫生看時,醫生臉色一變:“就是它,趕緊停。這茶,比抽煙喝酒更傷肝。”
看著健康,實則有害的“保健茶”
很多人覺得茶是好東西,清熱、降火、養生,尤其是中老年人,幾乎每天都要泡上一杯。但市面上各種“排毒茶”“養肝茶”并不都安全,尤其是那些打著草本旗號、效果立竿見影的茶,更要格外小心。
不少這類茶含有番瀉葉、決明子、蘆薈等成分,本質上是瀉藥。喝了之后頻繁上廁所,不是身體在排毒,而是被迫排空。短期可能感覺輕松了,長期卻在透支身體。
這些成分在《國家藥監局通告》中被明確為不能長期使用的藥用植物,不能作為普通飲品日常飲用。
肝臟為什么會被“養生茶”傷到?
肝臟是個沉默器官,不容易被注意。一旦開始出現問題,往往已經是嚴重階段。長期喝含瀉藥成分的茶,會讓肝臟陷入持續高壓,原因有三。
第一,頻繁腹瀉會破壞腸道屏障,細菌和毒素容易進入血液,肝臟負擔加重。
第二,瀉藥強制加快排泄速度,打亂身體正常代謝,肝臟不得不加班“收拾殘局”。
第三,某些草藥成分本身對肝細胞有毒性作用,長期攝入可能誘發藥物性肝炎、脂肪肝,甚至肝衰竭。
2022年《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的一項研究指出,長期飲用含番瀉葉的草本茶,會顯著升高肝酶水平,增加肝損傷風險。
你以為在養生,其實是在傷身
很多人喝這類茶,是為了“排毒”“瘦身”或者“控制三高”。但這些所謂的效果,其實是虛假的短期反應。比如體重下降,往往是身體脫水后的假象,并非真正減脂。
更危險的是,這些茶大多是三無產品,包裝模糊、配料不清,連最基本的食品或藥品批號都沒有。一些商家甚至會非法添加西藥成分,比如瀉藥、利尿劑,來制造“見效快”的假象。
一旦肝臟受損,修復起來非常困難。相比之下,煙酒的危害反而更容易引起警覺,而這類“健康飲品”卻因為披著養生外衣,更容易讓人忽視它的危險。
哪些茶要趕緊停?
很多人分不清哪些茶是“危險茶”。其實并不復雜。只要它宣稱可以“清腸排毒”“一喝就瘦”“通便立刻見效”,就要提高警惕。這樣宣傳的茶,很可能含有瀉藥或者其他對肝臟有刺激的成分。
包裝上如果沒有明確成分表,或者看不懂的中藥名一堆,那就更不該隨便喝。特別是網絡上那些所謂的“祖傳配方”“內部草本茶”,幾乎沒有任何監管保障。
不管它打什么名號,只要喝了就頻繁腹瀉、口干乏力或者突然體重下降,都要警惕是肝臟在發出信號。
真正的“養肝茶”,有沒有?
如果真的喜歡喝茶,想通過喝茶養肝,那也不是完全禁止。關鍵是要選擇溫和、經過驗證、適合日常飲用的茶葉,比如枸杞、菊花、蒲公英等。但這些茶也不能過量,更不能替代治療。
比如枸杞富含抗氧化成分,有助于緩解肝臟氧化壓力;菊花適合肝火旺、眼睛疲勞的人群;蒲公英有一定利濕作用,但不宜長期大量飲用。
一切茶飲都要講究適量,堅持溫和的原則,不能追求快速效果。
哪些人群要特別注意?
有些人對草本成分更敏感,風險也更高。比如老年人,由于代謝減慢,肝臟本身就更脆弱;肝病患者,肝功能已經受限,任何刺激都可能引發問題;孕婦、哺乳期女性、慢性病人群,也不適合飲用功能性茶飲。
一旦肝功能異常,任何“養生茶”都不該隨便嘗試。解決問題的根本,是找醫生,而不是指望一杯茶。
醫生提醒:喝茶也要有邊界
很多人把茶當水喝,尤其是功能性茶飲,一喝就是幾年。但肝臟不像腸胃,一旦出問題,恢復周期長,甚至可能無法逆轉。
喝茶的原則很簡單:看得懂成分、來源正規、不過量飲用。真正的健康,不是靠“喝對了茶”得來的,而是靠整體生活習慣的改善。
肝臟的代謝壓力已經很大了,不要再加碼。尤其是那些所謂的“保健茶”,如果包裝模糊、來源存疑,就別再喝了。那不是養生,是在冒險。
結語
喝茶是件好事,但不能被“養生焦慮”帶偏方向。很多人想通過一杯茶解決身體問題,結果卻讓自己越喝越虛、越喝越傷。
與其迷信茶,不如管住嘴,多運動,按時作息,定期檢查肝功能。茶是輔助,不是萬能。別讓一杯“自以為健康”的茶,成為壓垮身體的最后一根稻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