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雖然胖胖現在還沒結婚,但是呢,胖胖有這么一個價值觀,就是如果婚姻不能建立在互相理解、信任、自由和平等之上呢,其實,哪怕一個人活著,都好過于拿自己去填這種沉沒成本的大坑。
當然,這只是胖胖的一個觀點。
說得直白點,婚姻不該淪為利益交換的場所,它應是兩個彼此欣賞的人,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愿意共同面對生活風雨的決定。
而一旦這種基礎不存在了,所謂的儀式、承諾和花費,不過是為錯誤投資的沉沒成本尋找心理補償而已。
最近,就這幾天,一則新聞讓胖胖看了之后,真的有點繃不住。
據貓頭鷹資訊報道,6月30日,山東菏澤發生了一起頗具爭議的婚禮糾紛事件。一名男子在接親途中,被女方要求臨時加價,索要“下車費”,否則不肯下車。更離譜的是,在男方家門口也提出了“下車錢”的額外要求,最后雙方談崩,婚禮就此告吹。
根據新郎朋友王先生透露,這對新人通過相親認識。
男方為了這場婚禮前前后后花費了將近50萬元。
在原本談妥的情況下,新娘突然提出要5萬元的“上車費”,接著又要求額外“下車費”,男方覺得難以接受,雙方由此發生了激烈爭執。
女方最終當場悔婚,婚禮被迫取消。
當然,后續還有更令人咋舌的細節:
女方27歲,此前已有兩段婚姻史,并且都曾被前夫起訴。
最終雙方協商處理此事,女方退還男方39萬元,并稱自己懷孕,希望留下4萬元用于流產手術,男方也予以同意。
牡丹區街道辦工作人員證實,相關工作人員曾到現場調解,最后雙方私下和解,事情告一段落。
說實話,婚姻是基于戀愛雙方的愛情,還是一場交易?
在這個時代,胖胖覺得真要打個問號。
彩禮,究竟是禮,還是利?
一個原本用于表達誠意、尊重和祝福的傳統儀式,何以演變成了婚姻談判的標配,甚至是籌碼?
在這個新聞中,我們看不到情感的溫度,卻感受到了赤裸裸的利益交換。
所謂“上車費”“下車費”,本質上是將婚姻按部件分解,逐個標價。
而當這種模式被默許、被復制,甚至被當做合理傳播時,它就不再是一個人的笑話,而成了一個社會的問題。
胖胖認為,彩禮的本質并非問題的根源,而是一個更大病灶的表征。
它呈現出的,是家庭對婚姻的投資回報預期,是個人對生活風險的提前防御,也是社會不安全感在婚姻上的投射。
很多人以為,婚姻不過是兩個人的事。
但真實的情況往往是:
婚姻是兩個家庭的聯姻,是一場長周期、高成本、高風險的“合作”。
而當一個家庭面對未來高度不確定的現實,不穩定的收入、不確定的贍養負擔、有限的社會保障,他們往往會在婚姻這場賭局中試圖加碼保障。
于是,“高彩禮”成為了某種經濟補償手段。
女方家庭認為,嫁出去的女兒以后要承擔生育、照顧老人的壓力,因此要求一次性補償;男方家庭則希望通過支付彩禮,確保婚姻的穩定性,減少“被離婚”的風險。
可問題是,當我們都在以“提前付款”的方式為未來的風險做預案時,婚姻本身就已經不再是基于感情的共同體,而成了風險對沖的合約。
如果兩個人彼此信任,哪還需要這樣層層防備?
如果婚姻建立在尊重和關懷之上,又怎會容得下“下車費”這種侮辱式的條件?
很多人批評新聞中的女方“太現實”,但胖胖倒覺得,她不過是把一些本來就藏在桌下的規則擺在了桌面上。
你以為大多數婚姻不是在討價還價嗎?
只是這一次新聞,話說得太明白,連遮羞布都沒披。
但即便如此,胖胖也覺得,彩禮問題從來不是女性“單方面”的惡意,而是整個結構性不公的產物。
說到底,一個社會如果無法提供足夠的教育機會、就業保障、養老機制,那就一定會讓婚姻制度承擔更多“本不該承受”的社會功能。
比如保障女性的生活安全感;比如家庭養老的替代功能;比如子代撫養的默認安排。
所有這一切,都壓在“結婚”這兩個字上。
你能怪年輕人把婚姻變成一場討價還價嗎?
從這個角度看,婚姻異化的根源,是有些方面的不完善,是保障的缺位,是個體無法預期未來的深層焦慮。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對事件中的個人行為毫無評價。
在胖胖看來,新聞中的女方如果真的在婚姻里三番五次地索要金錢,并多次被前夫起訴,那這不是“維權”,而是“故意為之”。
婚姻不是提款機,更不是反復試錯的套利工具。
這里我們可以引出一個關鍵詞:沉沒成本。
很多人之所以在面對已經明顯失衡的婚姻關系時依舊不愿止損,就是因為前期投入太多,不甘心放手。
“我都花了這么多錢了,現在不結婚豈不是虧了?”
但真相是:沉沒成本越高,繼續投入的風險也越高。
止損,不是認慫,而是理智。
很多人在類似情況下不是繼續結婚,就是選擇壓抑自我去維系所謂的“體面”,最終陷入更大的痛苦。
而這個男方,哪怕已經花了大幾十萬,最終也果斷終止了婚禮。
這一刀切得不輕,但卻極有價值。
有人說他是“賠了錢又沒娶到人”,胖胖反倒覺得,好在及時止損了。
結婚,不是一場賭博,也不是投資;它本該是一次選擇,一次建立信任的決定。
很多人看到這類新聞時,容易陷入性別對立:但這種爭吵,真的解決不了問題。
真正應該被討論的,是整個婚姻結構里隱藏的那些被沉默掉的問題,它們既來自傳統文化的慣性,也來自現實生活的焦慮。
比如父母對子女婚姻的強干預,比如社會對“剩男剩女”的污名化,比如對女性生育義務的默認設定,再比如對貧困階層缺乏保障下的“交易型婚姻”……
這一切,才是彩禮“變味”的背景。
而只有在一個社會真正尊重個體選擇、給予人們充分安全感和發展機會的前提下,婚姻才有可能回歸它正常的樣子。
那種不需要靠彩禮來證明誠意、不需要靠懷孕來捆綁關系、不需要用金錢定價愛情的婚姻。
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那么就算結了婚,也不過是另一個沉沒成本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