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賀超雄
早春時節,鶯飛草長。沐浴著和煦陽光,來到位于河源江東新區古竹鎮桔園的中共東江特委機關舊址——一個門前長著一棵百年古木棉樹的地方。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磚瓦建筑,五間二進,兩頭橫屋,在當年是很普通的客家民宅。門前有一棵木棉樹,雖早已空心,但長得挺拔蒼勁、高聳入云。據當地村民介紹,該樹已有百年歷史。時正三月,木棉盛放,抬頭仰望,花開朵朵如炬火燎原,將天際染成絢爛霞光。古樹和老宅相守,見證著客家人代代相傳的煙火故事。
木棉樹旁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木,遮天蔽日。走在樹蔭下,仿佛置身于小森林中。駐足這片曾見證烽火歲月的土地,耳畔似回蕩著歷史深處的嘆息。據史料記載,1938年,日軍鐵蹄踏入華南。針對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廣東省委從廣州北撤韶關,并在韶關召開省委擴大會議,決定成立中共西南特別委員會、東江特別委員會和東南特別委員會,開展前線和淪陷區抗日游擊戰。其中,中共東江特委管轄龍川、和平、五華等10多個縣黨組織。
中共東江特委就是在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大背景下成立的。烽火連天、物資匱乏、民不聊生……艱難的歲月,革命先輩們在這片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中共東江特委在古竹秘密開展活動,建立、發展各縣黨組織,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組織抗日武裝,用鮮血和信念筑起了一道鋼鐵長城。百年木棉樹見證了這一切,紅色歷史永存史冊。
通往舊址有一小段泥濘的小路,不知什么原因,還沒鋪上水泥。時不時聽到有游客在嘀咕:為什么不鋪上水泥呢?多難走。我想還是不要鋪吧,走一走當年浴血奮戰的前輩走過的路,感受一下他們的艱辛與執著,重溫那段苦難與輝煌交織的歷史,何嘗不是一次靈魂的洗禮?
百年木棉,歷經風雨,依舊枝繁葉茂,一定有非常適宜生長的土壤。樹如此,人亦如此。中共東江特委開始是在河源縣城一間書店秘密開展籌備活動,后來因為日本侵略軍派飛機轟炸河源縣城,不利于工作,于是決定將特委機關設在古竹鎮,并以古竹鎮為中心領導東江地區抗日救亡運動。
中共東江特委機關為什么要設在古竹鎮,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外,最主要的是因為這個地方是塊紅色熱土,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一個鎮就有廣東省青年抗日先鋒隊紫金支隊隊部舊址、中共東江后方特委舊址、抗日井等革命遺址19處,紅色文化底蘊深厚,兵工廠、干部培訓學校等一應俱全,當地的一個村被譽為“小延安”。東江特委在這一帶活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組建抗日武裝,打擊日頑勢力和建立東江抗日游擊根據地,可謂如魚得水,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和衷心擁護。魚水情深,血液中流淌著共同的追求,就會永葆青春,迸發無窮的生命力。
百年木棉鐫刻著百年的滄桑,遒勁的枝干卻始終挺拔,宛如一位堅毅的革命戰士,以傲然之姿、不屈的意志,燃燒成漫天霞彩——那是對黎明最虔誠、最篤定的守望。
中共東江特委成立后,掀起了東江人民跟隨中國共產黨抗日的熱潮,特別是東江縱隊的建立,與中共東江特委的宣傳發動和引領息息相關,東江地區成為全國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朱德總司令在中共七大所做軍事報告《論解放軍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等華南抗日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并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這是對東江兒女英勇斗爭的最高褒獎。
離開舊址,放眼美麗的古竹大地,東江水奔流不息、大街上車水馬龍、工地上熱火朝天……感慨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們在享受著安寧的生活時,不要忘記那些為抵御外敵而英勇斗爭甚至流血犧牲的英雄。
中共東江特委機關舊址,木棉花開的地方,是一座紅色的殿堂,也是一部厚重的史書,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
(作者系廣東省報告文學學會理事,河源市作家協會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