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考,三分報”,這句話道出了填報志愿環節對于高考而言的重要性。又一年高考放榜時,千萬考生再次站在了人生岔路口,同時也催生出了規模龐大的高考志愿填報市場。
不過,作為高考志愿填報界的頂流,中國知名教育博主張雪峰卻在高考放榜前突然宣布暫別直播間,引發了外界的激烈討論。
與此同時,阿里、百度、騰訊以及一眾大型教育公司相繼推出了AI志愿填報產品,主打免費、智能、便捷。難怪網友戲稱:“張雪峰走了,免費‘張雪峰’又來了。”
不過,高考志愿填報在7月上旬便會陸續結束,在這短短的十數天中,大廠又能打出怎樣的“新牌”。一輪密集推新背后,高考志愿填報這塊“蛋糕”,到底有多誘人?
高考志愿,不止10億市場
根據艾媒數據,2024年中國高考志愿填報市場付費規模達10.2億元,預計到2027年,付費規模將突破12億元。
乍一看,高考志愿填報市場規模并不算大,但在過去十年,其就像一塊吸水的海綿,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1.3億元飆升至如今的超十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6.8%。
在這背后,是高考考生“選擇比努力重要”的焦慮。以“反雞湯”風格著稱的張雪峰,就曾多次犀利地指出,“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填志愿時,別讓理想主義毀了你的現實生活。” 他認為高考志愿一旦選擇錯誤,可能會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2016年,張雪峰憑借《七分鐘解讀34所985高校》走紅網絡,在微博有近800萬粉絲,抖音粉絲更超5000萬。在張雪峰火起來的這兩年,其一直強調志愿填報的“實用主義”,甚至在粉絲咨詢時勸說“趕緊離開廣告專業”,引得多家大學的新聞系教授集體下場炮轟。
不過,一向敢言的張雪峰,卻在高考放榜前突然宣布暫別直播間,他表示“干我這個行當不容易的,我動了太多的人的蛋糕了,有些東西我不能說得過于直白。”
此事也引起了外界的激烈討論,有網友留言“互聯網就需要張雪峰這樣敢說真話的人,打破信息差”。
但也有網友質疑,雖然張雪峰暫別直播間,但其創立的教育機構“峰學未來”還在提供高考志愿填報服務。
而且非常巧合的是,張雪峰停播的這兩個月,恰好是高考咨詢的高峰期。即便“峰學未來”所提供的志愿填報服務價格高達12999元和18999元,卻還是“供不應求”,不少省份的服務套餐都已經售罄。工作人員還表示,由張雪峰本人所提供的指導服務,近3年的名額都滿了。
所以,張雪峰口中的“蛋糕”到底有多大,就更讓外界感到好奇了,畢竟其團隊本身所銷售的服務套餐,本就已經價格不菲。
除此以外,據第三方數據平臺“新抖”統計,張雪峰直播間的單月打賞收入超300萬元,品牌廣告報價高達每條10萬元。除了上萬元的志愿填報服務套餐之外,其團隊還推出了百元至數千元不等的課程,如《高考志愿填報指南》《專業選擇避坑課》等。
正是因為張雪峰在志愿填報這一細分市場幾乎是“一家獨大”的頂流IP,有業內人士透露,其市場份額可能已經超過50%,背后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
高考志愿填報服務是主要的收入來源,考生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讓這門生意得以持續爆發。艾媒咨詢數據顯示,88.1%的高考生愿意選擇高考志愿填報服務。
但市場的誘惑遠不止于填報服務本身,其作為考后經濟的關鍵入口,背后鏈接著大學教育、考研培訓、職業規劃等超千億的衍生市場。得志愿入口者,往往也掌握了通往年輕用戶的第一把鑰匙。
大廠入局,掀起免費革命
因此,互聯網大廠也盯上了志愿填報這塊流量洼地。夸克率先發布了首個自研高考志愿大模型,上線“高考深度搜索”“志愿報告”“智能選志愿”三大功能;百度上線了“高考高頻考點庫”“AI志愿助手”等產品;騰訊旗下QQ瀏覽器則發布行業首個高考領域智能體產品“AI高考通”。
除了互聯網大廠之外,一些大型教育機構也在分一杯羹,且布局得更早。比如高途的高考AI志愿填報系統,還有作業幫的“作業幫高考”、 億閣教育的“優志愿”等,這些教育機構大多在數年前就開始布局志愿填報業務,不過也是在今年才開始試水推出AI志愿填報產品。
目前來看,由于大廠和教育機構在內容和生態上有所差異,這些產品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大廠旗下的AI志愿填報產品主要依托于自身生態,將志愿填報功能內置于自家的APP當中;而教育機構的AI志愿填報產品,則主要是獨立APP或小程序。
在內容上,教育機構的AI志愿填報產品還附帶歷年真題、政策解讀等內容。目前來看,大部分AI志愿填報產品的基礎功能都是免費的,個別教育機構旗下產品的升級功能需要收費。我們測試了百度的“AI志愿助手”,只需要輸入所在省份、考試科目以及預估分數后,系統就會根據“沖、穩、保”三個檔次來提供志愿建議,用戶也可以跟AI助手進一步溝通,表達自己的興趣愛好等想法,進一步細化擇校建議。
不過,也有用戶反映將同一考生背景和成績輸入不同AI志愿填報產品后,得出的結果卻完全不同。業內人士指出,不同產品背后的算法邏輯和訓練數據都不同,比如百度“AI志愿助手”提到參考了廣東省教育考試院近三年的數據內容,也有部分產品只參考了近一兩年的錄取數據,有差異是必然的。
對于互聯網大廠和教育機構而言,大家紛紛在同一時間推出AI志愿填報產品,也可能存在“不落人后”的想法。
一則,高考有著非常高的全民關注度,在如今大模型行業如此內卷的背景下,填報志愿產品既是“流量池”,也是不可多得的宣傳機會,大廠自然不愿錯過。
根據夸克提供數據,去年有超3000萬用戶使用了夸克高考產品輔助志愿填報;百度則表示每年高考都有超過百億人次搜索高考相關信息及服務。如此龐大的用戶流量,為平臺后續拓展業務、實現商業變現提供了無限可能。
二則,高考志愿填報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對于大廠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些數據涵蓋了考生的興趣偏好、成績分布、院校選擇傾向等多方面信息,可以反哺大模型訓練,幫助大模型提升服務的精準度和個性化水平。
三則,此次大廠和教育機構紛紛押注志愿填報賽道,它們所看重的還有搶占教育數字化入口的戰略意義,以及從高考考生階段開始,培育未來更多AI應用場景的產品心智。
因此,無論大廠們基于什么考量進入到志愿填報市場,考慮到大部分AI志愿填報產品都是免費試用,對于考生而言,多一個信息源,也就是多一個參考,終歸是好事。
大模型產品需要更懂用戶
然而,在實際使用市面上的AI志愿填報產品時,也有用戶表達了不同的意見,他們質疑這些產品的建議是否真的可信。
有用戶提出,AI志愿填報產品給人的感覺非常“模板化”,所給出的建議高度依賴于平臺背后的算法和數據,但這些數據并不透明,參考意義到底有多大,還需要打個問號。
此外,機器人的提問也略顯呆板,用戶需要反復調試提問進行“引導”,或者給出很精準的提問,才能得出期望中的答案。這意味著這些產品雖然使用沒有門檻,但“用好”卻是有門檻的。
而且,大廠們在近期爭先恐后發布一系列AI志愿填報產品,其產品是否打磨得足夠好,訓練是否充分,會不會存在為了搶關注度而匆忙上線,這些問題終究難有答案。
這些質疑的背后,實際上回到了一個核心問題:“AI好用,還是人好用?”這也是大廠們打磨AI產品的痛點:產品需要挖掘用戶的真實需求,而不是“偽需求”。
今年,隨著大模型行業的“百模大戰”逐漸熄火,行業競爭逐漸轉向了應用落地與商業化。多個行業大佬都提到了產品應用的重要性,李開復提到“如何讓大模型能力落地應用層是一個重要課題”,李彥宏也表示“超級模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大模型在各個領域的應用”。
但在行業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的當下,市場上不少AI產品依然存在不能洞察用戶痛點,只是強行加入AI功能的情況,目前AI志愿填報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也指向了這一問題。
確實,在AI+萬物的當下,每一個垂直細分賽道都有爆發的機會。但在大模型技術迭代的道路上,技術、應用、場景仍存在諸多變量,真正的勝負手往往藏在“讀懂用戶”的關鍵戰役之中。
因此,盡管當下的AI志愿填報產品可能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其未來的創新潛力仍然值得關注。從長遠來看,所有AI產品的誕生并非為了取代人類,而是作為人類更強大的輔助工具,AI志愿填報產品也不例外。
無論是張雪峰的建議,還是AI產品的分析,都只是提供輔助參考,高考志愿這份“答卷”,最終仍需考生自己來“填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