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去山里面釣魚的釣友一定對溪石斑不會陌生,在印象中,溪石斑的體色偏深,但還不至于深成黑色。在今年五月份,有位重慶釣友在發布的視頻中曬出了一條令人震驚的溪石斑。視頻的開頭先展示了他所在的釣點,這是一處隱藏在群山之中的溪流,四周不見森林,全是石頭巖壁。
真正讓這段視頻引爆網絡的并不是釣點的景色,而是釣友展示的一條很稀奇的溪石斑。這條溪石斑全身上下都是黑色的,并且黑得發亮,像是由青銅制作而成的雕塑。這條魚頭部是錐形,尾鰭則是深叉形,魚嘴長得很厚實,嘴周圍隱約可見幾根短小的觸須,這些特征都是溪石斑的特征。當釣友捏住它的時候,可以看到它把自己的背鰭豎得像船帆一樣。
后來釣友又展示了自己當天的全部漁獲,他釣了滿滿一筐的溪石斑,其中竟有超過一半都呈現出類似的黑化特征,只是沒有那么黑,它們的體色雖然深,但仍然能看出溪石斑的斑紋,而最初展示的那條溪石斑已經黑到看不到斑紋了。
視頻發布后,迅速引發了網友們的討論。評論區出現了很多腦洞大開的猜測。有網友說這魚怕不是從煤礦里游出來的吧?還有網友說它是非洲來的魚嗎?最后有網友說這是極其罕見的烏黑型溪石斑,在市場上根本買不到,只有在極少數水質特殊的山溪里才能遇到。盡管這一說法的真實性不能確定,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條純黑的溪石斑確實刷新了人們對溪石斑的認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條溪石斑出現了黑化的現象?
溪石斑體色變黑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生理現象,可能由很多個因素引起的。比如在自然環境中,光照強度是影響魚類體色的關鍵因素。當溪石斑長期棲息在光照不足的深潭、巖縫或渾濁水域時,它黑色素細胞的活性會大大增強。有研究表明,當魚類在持續低光環境棲息30天后,它的黑色素沉積量可增加50%以上,這種為適應環境而出現的變化有助于魚類在弱光環境中隱藏自己,以減少被捕食者發現的概率。
另外,某些水域中會含有鐵、錳等金屬離子,這些金屬離子容易吸附在魚體表面的粘液和鱗片間隙。長期棲息在這樣的環境中,會讓魚的鱗片表面形成礦物層,讓魚的體色呈現出非常深的顏色。如果水中的重金屬超標,那魚可能出現病理性黑變,此時黑色素代謝會變亂,并出現其它中毒癥狀,比如鰓部損傷、行為異常等。
寄生蟲感染也會導致魚類體色出現異常。比如復口吸蟲的幼蟲在入侵魚類的真皮層后,會引發局部炎癥反應,刺激黑色素細胞異常聚集,導致感染區域的黑色素濃度提高好多倍。不過,此類黑變通常表現為不規則斑塊狀,而非全身均勻變黑。
最后就是遺傳了,在某些與世隔絕的山澗溪流中,溪石斑可能會進化出黑化種群。比如在廣西鳳山地下河的溪石斑種群中,有接近80%的溪石斑攜帶MC1R受體的突變基因,該基因會讓魚體持續產出大量黑色素,讓魚呈現出深黑色。
總之,這條黑色溪石斑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正是因為它顛覆了大家對于溪石斑的認知。在自然界中,生物總會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適應環境,而這條黑色溪石斑的出現或許正是為適應環境而出現的奇特生物。它的出現不僅提醒我們水域生態的復雜性,也暗示某些特殊環境中可能隱藏著尚未被科學記錄的魚類變異現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