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斐主演的電影《惡意》將于7月5日正式上映,不過電影從6月27日開始點映,“點”了六天就已經點出了2000多萬票房,而上映六天的激爽大片、口碑佳作《F1:狂飆飛車》票房還沒過億,說明觀眾對貼近生活熱點話題的電影,要遠比商業大片關注度更高。
在類型片這個賽道,陳思誠從來沒輸過。《誤殺》系列表現亮眼,《消失的她》35億票房,就連走寫實風格盡量削弱戲劇性的《三大隊》也賣了7億。
這歸功于陳思誠選題的敏銳嗅覺和打造類型片的優勢,同時也基于他堅定的創作理念,他打造的類型片里,往往強化人性善惡、正邪對立,把人物塑造到極致、人性深挖到極致。這樣的結果是電影帶勁、有爽感,帶給觀眾內心的震撼。
但到了《惡意》,陳思誠失手了,或者說心軟了。
握著一手好牌,原本能拍出又一部《消失的她》
《惡意》打出“全員皆惡、反轉不斷”的slogan,電影故事核心圍繞當下和所有人都息息相關的自媒體報道、輿論暴力,結合社會熱點,有當下性,每一位觀眾都可以從中找到共鳴。
電影開頭非常漂亮,小女孩跑出病房,護士在身后追趕,結果雙雙墜樓,馬上懸疑感就來了。
細想一下,這和《消失的她》開頭何非瘋狂尋找妻子的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生死攸關的大事,增強懸念、吊起觀眾的好奇心,后面再一點一點剝繭抽絲的揭開謎底。
而和《消失的她》相比,《惡意》在內容上其實更有優勢,因為網絡暴力離每一個人都太近了,可以說,“全員皆惡”的口號,電影里事實真相和輿論的不斷反轉,像以往一樣拍到極致,絕對會成為第二部《消失的她》,內容上會更加讓人脊背發涼,票房不說追平,也有望成為今年目前為數不多的過10億的電影之一。
表達善意,注定會折損票房
本來按照以往的創作理念往前推進,《惡意》肯定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更何況陳思誠自己就是首席編劇,他把控整個故事的走向。
電影從小女孩和護士雙雙墜樓展開,后續劇情推進有點羅生門的味道,從當事人到相關人,每一次不同說法會引出不同報道,從而引導輿論倒向不同的方向。
本來陳思誠完全可以往“狠”了拍。
電影里有三組對立人物。一對是墜樓的護士和小女孩,以及雙方家屬。墜樓這件事,背后的真相是不是藏著深深的惡意?目睹墜樓的母親,是不是在人性搖擺后走向了黑暗?
另一對是張小斐飾演的葉攀和只追求流量不在意真相的老板。其實這組人物可以深挖,職場上是保住工還是內心是一個很好的敘事抓手,但這部分劇本沒有展開講。
還有一對,就是葉攀和李庚希飾演的晨晨。要知道兩個人之間隔著殺父仇人這條難以逾越的溝壑,職場斗法、人心向背,集體教室的講座上被公開披露,血淚那里可以視為電影的高潮。
到了這一步,葉攀射出去的所有回旋鏢,最終全部扎到自己身上,如果電影將她和晨晨之間的battle作為電影最后的大高潮,電影就會像《消失的她》一樣帶勁、一樣讓觀眾覺得過癮、解氣,就會有更加出色的票房。
但陳思誠沒這么做。他選擇了另一個方向,表達善意。
做了錯事的人,內心向善,葉攀仿佛是滿天烏云的罅隙里射出的那一道微光,在“全員皆惡”的設定里,她是那個完成了假惡真善反轉的人。最終她沒有和任何人battle到底,她選擇了退出、選擇了和那個讓她聲名掃地的人和解。
這就好像觀眾入場了,準備好了等著看拳擊臺兩個拳手打一場精彩的擂臺賽,結果兩個人剛出了一下拳,就擁抱了一下握手言和。
這樣的設計,讓《惡意》少了很多力道,觀眾奔著看惡意進來,結果帶著善意出去,會隱隱失落,這和陳思誠過去的商業類型片不太一樣呢。
但我理解陳思誠。他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人性、獸性和神性。拍《惡意》他帶著使命感,他想要告訴所有人,你每一條評論、每一個點贊,可能都帶著潛意識里的“惡意”,可能都會造成難以預料的后果。
面對這樣的題材,我猜陳思誠覺得自己不應該那么過于商業了,傳遞給觀眾善意,總比給觀眾看從頭到尾的惡意要好,電影多些真善美和正能量,要比把正邪對立拍到底更有教育意義。
于是就有了如今《惡意》的人設和結局,陳思誠愿意犧牲一些票房,削弱電影的商業性,實現自己作為電影人的使命感。
就像陳思誠在《惡意》路演中形容自己的那句話:“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了生命的真相卻依舊熱愛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