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樂豆世紀影業:《醬園弄·懸案》的口碑撕裂
你喜歡看銀幕里的戲,還是喜歡看銀幕外的戲?
我相信陳可辛已經用盡了自己的才華去打磨銀幕里的戲,可是如今圍繞著他的新作《醬園弄·懸案》,銀幕之外的戲似乎正在以一種更詭異的方式吸引著人們來圍觀。
自6月14日在上海區域性特別點映,到6月21日全國正式上映,再到豆瓣正式開出5.9的分數,《醬園弄·懸案》的口碑從個人體驗的不同,逐漸演變成群體站隊的撕裂。很多高熱影評的留言區里,正上演著一場場面紅耳赤的口舌交鋒。
雖然每年都會有幾部影片上映后遭遇口碑兩極分化,但《醬園弄·懸案》的特殊,又讓這次的口碑撕裂,裂得更遠離電影本體,也裂得更讓人痛心。
為什么口碑對它異常重要?
承認吧!很多人對《醬園弄·懸案》口碑的撕裂程度,比對它本身的質量好壞更為關注。因為相對于過往那些口碑兩極分化的作品而言,《醬園弄·懸案》的口碑更加不容有失。
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陳可辛大師班上,他表達了一種觀點,也是他導演人生的一個體驗——導演只有一部電影的機會(You are only as good as your last movie)。
你上部電影好,大家會覺得你下部電影還會好,你就有拍下部電影的機會;你上部電影不好,大家就會覺得你不會再變好,你就得不到下部電影的投資。
這條規律的殘酷之處,在于它不會因為導演變老而寬容。否則,影史上也就不會有那么多“晚節不保”的名導了。
2005年的《如果·愛》(內地票房3003萬)和2007年的《投名狀》(內地票房2.02億)都差一點成為陳可辛的最后一部電影。雖然它們讓陳可辛在臺灣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上拿到了最佳導演,可是業界普遍認為其票房并未匹配上豪華的演員陣容。
記得當年《武俠》上映后口碑票房均不及預期。在和業內朋友聊天時,他們常常會略帶幸災樂禍地說:“現在誰還給陳可辛投資拍片啊?”那時候,我們一度認為他已經消耗掉了“一部電影的機會”。
幸運的是,陳可辛抓住了與內地合作的時代機遇,憑借5.4億票房的《中國合伙人》和3.44億票房的《親愛的》,重新奪回了“有一部電影的機會”。
正是經歷了機會的失而復得,陳可辛越來越給人“如履薄冰”的感覺。根據網球運動員李娜的自傳改編的《獨自·上場》遲遲未能與觀眾見面,更是讓他時隔五年的新作《醬園弄·懸案》,蒙著一層賭上未來的色彩。
即便是不了解陳可辛的人,也知道《醬園弄·懸案》作為拆分出來的上部,口碑和票房表現直接決定著下部的命運。對于愛看熱鬧的人而言,相比于開水燙死豬,肯定還是在傷口上撒鹽更刺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