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與網絡的交織世界里,總有一些事件如驚雷般震撼著我們的神經。近日,某銀行原鄭州緯二路支行客戶經理席薇詐騙案,就以其觸目驚心的情節(jié),引發(fā)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2009 年至 2022 年,這漫長的 13 年里,席薇利用自己銀行客戶經理的身份,虛構理財產品,私刻公章,用 “保本保息、收益高” 的甜蜜誘餌,先后從 31 名客戶手中騙走了 1.6 億余元的理財本金。而直到案發(fā),仍有 9000 余萬未返還,其中 6000 余萬竟被她用于直播打賞。想象一下,那些信任銀行、信任席薇的客戶,或許是辛苦積攢了一輩子積蓄的老人,或許是滿懷期待為未來規(guī)劃的家庭,就因為席薇的貪婪,瞬間陷入了困境。朱先生及其妻子損失了 855 萬元理財本金,還有投入 400 萬元的張先生,他們原本平靜的生活被徹底打破。
席薇的行為令人發(fā)指,而更讓人深思的是,她是如何在銀行的眼皮子底下,持續(xù)詐騙長達 13 年的呢?銀行的監(jiān)管漏洞無疑是巨大的。席薇能在辦公區(qū)域,用辦公電腦打印虛假理財協議,在辦公時間堂而皇之的行騙,銀行難辭其咎。
再說那 6000 余萬的直播打賞。席薇在映客等直播平臺瘋狂打賞主播,6 年間打賞主播超 32 萬次。映客平臺聲稱自己盡到了合理審查及注意義務,可法院卻認為席薇的打賞不屬于合理消費,應依法追繳。
于是,一場關于責任與追贓的博弈展開了。映客平臺發(fā)起執(zhí)行異議,認為自己不該被追繳,而法院則駁回了其異議。究竟平臺是否屬于 “善意取得”,法律界也存在著不同的聲音。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謝望原和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長李欣磊就有著不同的觀點,這也讓整個案件的走向更加撲朔迷離。
與此同時,受害者們也在為自己的權益努力。有受害人將席薇供職的緯二路支行的上級分行起訴至法院,要求賠償。鄭州市檢察院也認為銀行存在監(jiān)管不力、用人失察的責任,應在過錯責任范圍內對刑事退賠不足部分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這起案件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人性的貪婪,也照出了金融行業(yè)和直播行業(yè)的監(jiān)管漏洞。金融機構該如何加強內部管理,防止員工的違法犯罪行為?直播平臺又該如何完善審核機制,避免成為贓款的流向地?而作為普通民眾,又該如何提高警惕,不被高息等誘惑所騙?
席薇案引發(fā)的連鎖反應仍在持續(xù)發(fā)酵。在法院判決追繳直播平臺打賞款項后,多家金融機構緊急開展了內部合規(guī)檢查。某股份制銀行河南分行風控負責人透露,他們正在重新設計"雙錄"系統,要求理財銷售過程必須全程錄音錄像,并上傳至總行云端服務器永久保存。
與此同時,這場涉及上億資金的詐騙案也暴露出新型網絡消費的監(jiān)管盲區(qū)。中國政法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發(fā)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近三年涉及直播打賞的洗錢案件年均增長達217%,但平臺的反洗錢系統普遍存在響應滯后問題。某頭部直播平臺技術總監(jiān)坦言:"我們現有的AI風控模型主要識別未成年人充值,對異常大額打賞的監(jiān)測閾值設置過高。"
在行業(yè)層面,央行鄭州中心支行已牽頭建立"金融從業(yè)人員行為監(jiān)測共享平臺",將收錄全省銀行從業(yè)者的合規(guī)記錄。而中國演出行業(yè)協會網絡表演分會則擬推出"打賞冷靜期"制度,對單筆超過5萬元的打賞設置24小時確認期。
希望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也希望相關行業(yè)能以此為鑒,加強監(jiān)管,完善制度,給公眾一個安全、可靠的環(huán)境。讓我們一起關注這起案件的后續(xù)發(fā)展,期待法律能給受害者一個公正的交代。如果你對這起案件有什么看法,或者有類似的經歷,歡迎在留言區(qū)分享。也請大家動動手指,轉發(fā)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了解這起事件,提高防范意識。
用真實的記錄,筆者要為那些平凡和不凡發(fā)聲!我們相信,真實故事,更具說服力,更感動人心。更多資訊請關注:藝飛說!
#圖文作者回歸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