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文慶
當年我讀高中時,班里一共有58個同學。
雖然高中那三年,大家都忙著學習,很少像現在的年輕人一樣,可以一起玩手機打游戲,一起去哪吃吃喝喝,旅旅游啥的。
但一起埋頭苦讀的時候,我還是和十幾二十位同學,相處的很好,一起研究難題,分享學習方法,閑暇之余還會一起談天說地,處的像家人一樣。
畢業后,大家各奔東西,有的去了外地讀大學,有的早早踏入社會打工。
剛開始那幾年,組織過幾次同學聚會,來的人也不少,大家湊在一起,聊聊各自的大學生活,講講工作上的趣事,氣氛還算熱熱鬧鬧。
可隨著時間一年一年過去,有人結婚生子,有人忙著升職賺錢,同學之間的聯系就越來越少了。
到后來,能經常聯系的從二十來個,變成了幾個,好多同學要么微信都沒加,要么加了,朋友圈也看不到動態,甚至可以說,走在大街上,彼此都不一定認識了。
14年前的一天,我正坐在辦公室里忙得焦頭爛額,手機突然響了。一看是個陌生號碼,本來不想接,可又怕是什么重要的事,就接了起來。
電話那頭傳來一個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的聲音:“老同學,還記得我不?我是張強啊!咱們高中一個班的!”
我努力在腦海里搜索“張強”這個名字,總算想起他是坐在教室后排,平時不太愛說話的男生,高中三年,我倆說過的話加起來都不超過十句,畢業后更是連面都沒見過。
還沒等我寒暄幾句,張強就急急忙忙地說起來:
“老同學,我現在遇到個大麻煩,實在沒辦法了才找你。我最近在咱們市里開個火鍋店,消防第一次審核沒通過,說消防栓安裝位置不對,得整改。
我趕緊按要求改了,重新提交了驗收申請,可工作人員說要等半個月才能安排驗收。
你也知道,國慶假期馬上就到了,這可是餐飲行業的黃金時期,要是趕在國慶前開不了業,我這損失可就大了!
我打聽到負責這塊的是王磊,聽說你和他關系特別好,你可得幫幫我啊!能不能讓他通融通融,早點安排人來驗收?”
聽到這話,我心里“咯噔”一下。王磊確實是我高中時最鐵的哥們,一起同寢三年,還一起踩單車上下學。
但自從大學畢業后,他進了政府單位,工作越來越忙,我們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少,聯系也只是偶爾在微信上點個贊、留個言。現在大家的生活圈子不一樣了,關系也慢慢變得有點疏遠。
我支支吾吾地說:“張強,這事有點難辦啊,我和王磊也很久沒聯系了,不知道他會不會幫忙。再說了,人家有工作流程,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
張強一聽就著急了,提高嗓門說:
“老同學,咱們好歹是高中同學一場,你可不能見死不救啊!你就看在同學情分上,幫我說說好話。
我這火鍋店為了趕在國慶前開業,前期宣傳都做了,食材也訂好了,員工也招好了,要是開不起來,我可就虧大了!”
接下來的幾天,張強的電話一個接一個,早上剛睜眼就打過來,晚上都快睡覺了還在打。
電話里他滿嘴都是“同學情誼”“幫幫忙”,說得好像我不幫他,就是十惡不赦的罪人一樣。
沒辦法,架不住他的軟磨硬泡,我只好硬著頭皮給王磊打電話。
電話接通后,我小心翼翼地把張強的事說了一下,王磊沉默了一會兒,說:
“老同學,按規定,重新驗收確實需要走流程,我們這邊也忙著,一般要半個月左右。不過既然是你開口,我盡量協調一下,看看能不能安排這周派人去驗收。但我不能保證一定行,你也跟你同學說一聲,讓他別抱太大希望。”
掛了電話,我心里五味雜陳,一方面感激王磊愿意幫忙,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好像用這份珍貴的友情去換了人情,而且這人情用一次就少一次,以后再找王磊幫忙,都不知道該怎么開口了。
在等待驗收的這幾天,張強的電話更是沒完沒了。一會兒問進展怎么樣了,一會兒又說:“老同學,你再催催王磊,讓他上點心,這可是關系到我身家性命的大事!”
我聽著心里直冒火,合著這著急的事是他的,可這催人的活卻讓我來干?從頭到尾,他連面都沒露過,一句“辛苦了”都沒當面說過,現在倒指揮起我來了。
好在王磊辦事靠譜,真的協調了相關人員,5天后趕在國慶前兩天,就派人去火鍋店驗收了。驗收結果也很順利,各項整改都符合要求。
我滿心歡喜地想著,這事給張強辦好了,他怎么也得請我吃頓飯,感謝一下。可沒想到,他就輕飄飄地發了句“謝謝老同學啊!”,然后就再也沒下文了。
我等了好幾天,他連個電話都沒再打過,更別說提請我吃飯的事了。
這之后,又是漫長的十年沒聯系。偶爾在同學群里看到有人提到張強,說他這些年生意做得不怎么樣,開了好幾家店都倒閉了,還欠了不少錢。
他的電話號碼也換得勤,一年半載就換一個,好多同學想找他都找不到,可他要是想找誰幫忙,準能找到。
今年春節剛過,我時隔十多年再次接到了張強的電話。
電話里他語氣熱情得過分:“老同學!好久沒聯系了啊!我家閨女下個月結婚,你可得來喝喜酒啊!還有,你在高中同學群里是群主,就幫我叫叫其他同學來,大家一起熱鬧熱鬧,也好見見!”
聽到這一請求,我心里“突突”直跳,想起上次幫他的事,就有點不太樂意。我問他:“你和哪些同學還有聯系啊?打算請哪些人?”
他不耐煩地說:“都請!咱們高中同學一場,這點面子他們還能不給?大家肯定都愿意來!”
沒辦法,我只好在同學群里轉發了張強女兒的結婚請帖,還挨個給幾個關系不錯的同學打電話通知。
可沒想到,大部分同學都拒絕了。
有個同學在電話里說:“這么多年了,他從來沒聯系過我,我家孩子滿月、老人過壽,他連個紅包都沒發過。現在他有事了,就想讓我們去捧場,哪有這么好的事!”
還有同學直接在群里說:“誰愛去誰去,我可不去當冤大頭!”搞得我特別尷尬,好像我成了張強的說客,被大家埋怨。
到了婚禮那天,我硬著頭皮去了酒店。
一進宴會廳,就看到稀稀拉拉坐了幾桌人,仔細一看,同學那桌,原計劃張強是預定了12人的,結果包我在內就來了四個。
張強站在門口迎賓,看到這么少的同學,臉色瞬間變得鐵青。他瞥了我一眼,連個招呼都沒打,扭頭就走了,好像是我沒把人叫來,壞了他的好事一樣。
我站在原地,又氣又委屈,這都什么事啊!我好心幫他通知同學,結果還落得個不是。
我越想越氣,原本下一步就要隨禮的,結果看見張強這樣的態度,我轉身就離開了婚禮現場。
正要開車回家的時候,遇到了老班長匆匆而來,看見我這么著急要走,就問我:“怎么你不進去喝喜酒嗎?這么快就走了?”
氣頭上的我,把整件事情的經過跟她說了一遍,老班長嘆了口氣說:“我也是被他再三邀請,才不得已大老遠趕過來的。不過來都來了,你怎么不把禮金隨上再走,這樣以后見面也不會太尷尬?”
我氣呼呼地說:“不隨!堅決不隨!就他這樣的人,只知道在有求于人的時候才想起同學,用完了就扔一邊,以后我是不會再和他有任何聯系的!”
這兩次和張強的聯系,讓我徹底看清了,有些所謂的同學情,不過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真正的友情,應該是相互尊重、相互幫助,而不是一方無止境的索取,另一方默默付出。
從這件事以后,我也明白了,不是所有的同學聚會都值得參加,不是所有打著“同學”旗號的人都值得深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