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這事兒,說起來像翻篇兒,其實是換了個活法。有人覺得退了就該圍著兒女轉,看他們臉色過日子,可老話兒說得好,“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真要活得硬氣,還得靠自己。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晚年說過:“老年的生活,應該是獨立的,不依附于任何人,才能活出真滋味。”深以為然。退休不是人生的終點,反倒是給自己“掌舵”的開始,想不看兒女臉色,這五條得記牢,日子才能過得腰桿兒直。
一、手里攥著“過河錢”,腰桿兒才能挺得直
老話常說“手里有糧,心里不慌”,退休后這“糧”就是自己的錢袋子。別總想著“兒女孝順,以后肯定養我”,這年頭誰都有壓力,兒女上有老下有小,你張口要錢一次兩次行,次數多了,人家嘴上不說,心里難免犯嘀咕,你自己也落得個不自在。
退休金該存的存,年輕時攢下的養老錢別動歪心思,別輕易給兒女“救急”——真急了可以幫,但得是自己能承受的范圍,不能掏空家底。
我鄰居張大爺就是例子,退休后退休金自己管著,還每月存點,兒女想讓他把存款拿出來給孫子買學區房,他笑著說:“我的錢是養老本,你們有本事自己掙,沒本事就慢慢來,我這兒不賒賬。”兒女雖有點不快,但時間長了,反倒更尊重他,知道老爺子有自己的底線。
二、身體硬朗不添亂,誰都高看你一眼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話放退休后更實在。你要是今天頭疼明天腿疼,兒女再孝順,也得天天圍著你轉,時間長了,他們累,你自己也覺得“是個累贅”,說話都沒底氣。
不如每天抽點時間鍛煉,跳廣場舞、打太極、遛彎兒都行,把身體調理得棒棒的。自己能買菜做飯,能下樓遛彎兒,甚至還能幫兒女搭把手接接孩子,這不比躺著等人伺候強?
小區李阿姨快70了,每天雷打不動去公園練八段錦,血壓血糖都正常,兒女周末回來,她還能做一桌子菜,孩子們總說:“媽身體好,就是我們最大的福分。”你看,身體硬實,說話都有分量。
三、有自己的“小圈子”,日子不圍著兒女轉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退休了別總悶在家里,覺得“兒女忙,我在家等他們”。你有你的生活,他們有他們的日子,總黏在一起,反而容易生矛盾。
約上老同事喝喝茶,跟老街坊打打麻將,或者報個老年大學,學個書法、畫畫,哪怕是每天去小區門口跟人嘮嘮嗑呢,都比在家盼著兒女電話強。有自己的圈子,就有自己的快樂,不用眼巴巴等著兒女來“施舍”陪伴,自然不用看他們臉色。
前樓王大伯退休后加入了攝影隊,整天跟隊友們出去拍風景,朋友圈發得比年輕人還勤,兒女偶爾吐槽他“不著家”,他樂呵呵回一句:“我忙著呢,你們過好自己的就行。”兒女反倒覺得老爸活得瀟灑,更尊重他的生活。
四、少摻和兒女的“家務事”,“兒孫自有兒孫福”
老話兒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兒女成家后,小兩口吵架、教育孩子、跟親家相處,這些事兒你別總往前湊。你以為是幫忙,其實可能是添亂,說多了兒女嫌你嘮叨,不說又怕你不高興,時間長了,難免對你敷衍,臉色自然好不了。
就拿帶孫子來說,兒女請你幫忙,你可以搭把手,但別大包大攬,更別對他們的教育方式指手畫腳。人家是爹媽,有自己的想法,你管好自己的“邊界”,他們才會覺得你明事理。
我表姑就是這樣,兒子兒媳吵架,她從不插嘴,就說“你們倆的事兒自己商量,需要我搭把手就說”;孫子教育,她只負責接送,學習的事兒全聽兒子兒媳的。兒子總跟人夸:“我媽最通情達理,跟她住一起特舒服。”
五、守住自己的“小脾氣”,但別丟了“硬骨頭”
俗話說“和氣生財,家寧業興”,退休后別動不動就發脾氣,跟兒女置氣,傷了感情不值當。但也不能太“軟”,覺得“我老了,啥都得聽兒女的”,該堅持的原則得守住。
比如兒女想讓你把老房子賣了跟他們住,你要是不愿意,就大大方方說“我住慣了老地方,不想動”;他們想讓你把退休金“統一管理”,你就明確說“我的錢我自己管著踏實”。語氣可以溫和,但態度得堅決。
樓下趙奶奶就是,女兒想讓她搬過去一起住,她笑著說:“我這兒鄰居熟,買菜方便,你們常來看看我就行,真動不了了,再跟你們走。”女兒知道老媽的脾氣,也就不勉強了,反而每周都帶著孩子來陪她吃飯,相處得特融洽。
說到底,退休后的日子是自己的,想不看兒女臉色,核心就一條:自己有底氣。手里有錢,身體硬朗,有自己的生活,懂分寸,有原則,這樣的日子,不用看誰臉色,自己就活得硬氣。畢竟,兒女孝順是福氣,但自己站直了,才是一輩子的底氣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