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 年夏天,山西大寨村的麥子熟了,卻等來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這場洪水沖毀了梯田,沖垮了房屋,整個村子成了一片廢墟。當時上級要撥款救災,大寨人卻拒絕了:“人還在,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20 歲的幼兒園老師郭鳳蓮,帶著村里的姑娘們組成 “鐵姑娘隊”。她們挑著和男人一樣重的石料,肩膀磨破了就用碎布做墊肩;寒冬臘月刨凍土,雙手凍得皸裂滲血。有人勸她們別這么拼命,郭鳳蓮卻說:“男人能扛得,我們女人也能扛!”
在全村人的努力下,大寨奇跡般重建家園,第二年還迎來大豐收。毛主席聽說后,親自接見了郭鳳蓮,“農業學大寨” 的口號響徹全國。那時候,全國各地的人都涌到大寨學習,郭鳳蓮成了家喻戶曉的 “鐵姑娘”。
改革開放后的迷茫與重生
1978 年,安徽小崗村的 “大包干” 讓大寨人看不懂了。曾經的全國榜樣,突然沒了掌聲。郭鳳蓮回憶:“三中全會后,報紙上開始說學大寨錯了,我心里特別迷茫。”1980 年,她被免去職務,調到縣里工作。
離開大寨的 11 年,郭鳳蓮沒有閑著。她考取了中央黨校大專文憑,跑遍全國學習先進經驗。1991 年,當她再次回到大寨時,看到的是破破爛爛的房子和貧困的村民。“不能讓大寨就這么垮了!” 她暗下決心。
郭鳳蓮帶著村民辦工廠、引項目。1992 年,江蘇的羊毛衫廠落戶大寨,解決了幾百人的就業。接著,水泥廠、酒廠、飲料廠陸續建起,村民們從農民變成了工人。到 2002 年,大寨村總產值突破 1 億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從農田到景區的華麗轉身
如今的大寨村,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村口的 “農業學大寨” 石碑旁,停滿了旅游大巴。村里的窯洞改造成了民宿,成了 “網紅打卡點”;紅旗廣場上,“大寨村晚” 周周上演,游客們跟著村民一起唱紅歌、扭秧歌。
郭鳳蓮的兒子賈小軍,曾因投資 3000 萬翻新寺廟引發爭議。有人說他浪費錢,可寺廟修好后,成了熱門景點,香火旺盛。郭鳳蓮說:“咱不搞封建迷信,但這寺廟確實能吸引游客,帶動村里經濟。”
現在的大寨村,500 多村民中有 260 多人從事旅游相關工作。2023 年,旅游綜合收入達 3000 萬元,每戶分紅 3000 元。村民張沈莉說:“土地托管給村里,一年租金 2000 多,旅游分紅 3000,過年還有 1000 元過節費,日子過得比城里還滋潤!”
如今,78 歲的郭鳳蓮依然是大寨村的 “主心骨”。她每天騎著電動車在村里轉悠,和村民拉家常,琢磨著怎么讓大寨更紅火。2025 年全國兩會上,她提出 “跨村聯合開發” 的建議:“昔陽有很多小村子,資源零散,聯合起來才能干大事!”
在她的辦公室墻上,掛著兩張照片:一張是年輕時的她站在梯田前,身后是扛鋤頭的村民;另一張是現在的她在直播間帶貨,面前擺滿了大寨核桃露、小米等特產。郭鳳蓮說:“時代變了,咱大寨人的步子也得跟著變。從學全國到全國學,我們永遠在路上。”
從洪水肆虐的窮山溝到年入千萬的 4A 景區,從 “鐵姑娘” 到全國人大代表,郭鳳蓮用半個世紀的奮斗,書寫了一個中國農村的傳奇。大寨村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精神不倒,黃土也能變成金。
資料來源
- 《郭鳳蓮代表:“腳步得跟著節令走”》- 光明網 - 2025 年 3 月
- 《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⑥ | 大寨人的新生活:從 “農業學大寨” 到 “紅色旅游” 看大寨》- 新黃河 - 2023 年 12 月 18 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