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會兒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糧票、肉票、布票,啥都得憑票買。
大白菜幾分錢一斤,豬肉幾毛錢,現在聽起來跟開玩笑似的,擱現在,幾毛錢能買啥?
可就是這么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現在回想起來,很多人卻覺得挺有意思,甚至還有點懷念。
這是咋回事呢?
今兒個咱們就來聊聊這茬。
先說說鄰里關系。
不像現在住樓房,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那時候住得近,街坊四鄰處得跟一家人似的。
誰家有點啥事,大家伙兒都來幫忙,你幫我我幫你,特別有人情味兒。
不像現在,住對門好幾年都不知道對方姓啥。
再說說“拾金不昧”。
那會兒,甭管撿到啥,都會主動上交。
現在想想,那會兒民風淳樸,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真不是說著玩的。
還有就是集體勞動。
那會兒經常義務勞動,修路、挖渠、掃大街,大家都積極參與,沒聽說誰偷懶耍滑的。
“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這口號現在年輕人可能聽著陌生,但在當時可是響當當的。
大伙兒干勁十足,都想把國家建設好。
說到吃,那會兒物資是真匱乏。
糧油定量,肉蛋憑票,現在聽起來不可思議。
可那會兒的人也挺樂呵,誰家做點好吃的,街坊鄰居都能沾個光。
生產隊的大鍋飯,雖然簡單,但大家伙兒聚在一起吃,也挺熱鬧。
孩子們的童年也跟現在不一樣。
那會兒作業少,課外班更是一個都沒有。
放學回家,就跟小伙伴們瘋玩,上山下河,可開心了。
不像現在的孩子,各種補習班,壓力山大。
說到穿著打扮,那會兒也沒現在這么多花樣。
衣服顏色就那么幾種,藍的、灰的、格子的,大家都穿得差不多,也沒人攀比。
過年過節,貼上幾張年畫,家里立馬就有了節日氣氛。
不像現在,各種裝飾品,看得人眼花繚亂。
結婚也是,那會兒單位會分房,看病也能報銷,孩子上學也有子弟學校,不像現在,啥都得自己操心。
那時候的家庭,孩子多,四五個甚至更多,一家子熱熱鬧鬧的,不像現在,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家里冷冷清清的。
當然,那會兒也有不好的地方,物質匱乏,生活條件艱苦,信息也閉塞。
但那會兒的人,精神頭兒足,特別樂觀向上。
不像現在,物質條件好了,精神壓力卻大了。
我們現在聊這些,不是說要回到過去,而是想從中找到一些值得借鑒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