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個孩子都能牢牢握緊自律的鑰匙,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在每場人生的大考中交出讓自己滿意的答卷。
作家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曾寫過這樣一句話:
“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高考出分后,多少孩子的經歷,再次映證了這句話背后的殘酷現實。
01
最殘忍的真相:
所有讓你爽的東西,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熱門帖子,不少網友直呼感同身受。
教育博主@米悅講述了一個落榜生的人生轉折:
初中時,她擁有了第一部智能手機,從此就深陷手機中的世界無法自拔。
每天看短視頻、各種動漫等,已經占據了她日常生活的絕大部分,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根本控制不了自己。
有很長一段時間里,她連睡覺都拿著手機,滿腦子都是那些搞笑段子和視頻,有時候還會熬夜看動漫,到了第二天上課時整個人都昏昏沉沉。
作業永遠完不成,上課也完全聽不進去,時間一天天過去,她的成績一落千丈。
眼看著中考越來越近,她才突然間慌了神,終于清醒過來,抓緊時間學習,所幸最后勉強考上了所普通高中。
剛上高一時,她下定決心,從今往后一定好好學,不能再讓父母失望。
可沒過多久,她又一次掉進了“欲望的陷阱”,玩手機的不亦樂乎,經常一玩就玩到天黑。
高中三年就這樣渾渾噩噩走過,每天上課不是在睡覺就是在玩手機,視力越來越差,考試多次墊底,可她卻因為常年身處這樣的狀態,再也沒有了上進心。
意料之中,她高考落榜了,看著別人考上好大學滿心歡喜的分享喜悅,人生充滿光彩,未來前途無限,她既羨慕又悔恨。
于是,她在醒悟之后,打算將這段成長路上最痛徹心扉的血淚教訓分享出來,希望所有孩子在邁向未來的路上,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別讓手機毀了自己的人生。
無奈的是,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還在重復著這樣的路,沉迷眼前手機或游戲帶來的快樂中走不出來,一步步將自己曾構建的美好未來摧毀。
高考開始查分那天,看到一位老同學發了條朋友圈:“人總要承擔無知的后果,大意的代價就是吃不完的后悔藥......”
聊天后才得知,她兒子高考查分,考了三百多,現在全家都特別焦慮,她丈夫和兒子整日在家吵架,鬧得不可開交。
兒子雖然在考完試后痛哭流涕,終于意識到玩游戲荒廢了學業,但又怕自己吃不了復讀的苦,目前陷入了對未來選擇深深地迷茫。
而她則是看著兒子玩了兩年的手機悔不當初,怨自己在教育問題上太大意,輕視了手機成癮的嚴重性。
現有的教育案例中,這樣的悲哀結果不在少數。
見過一些孩子總覺得讀書苦,便選擇在人生的大好青春年華里,想方設法偷懶尋找快樂,享受玩手機、打游戲帶來的興奮和安逸。
等到多年以后,寶貴的學習時間一點一滴被浪費,距離夢想的未來越來越遠,才恍然大悟:
原來,那些讓自己感到爽的東西,其實都標記著高額的價格,往往需要付出大半生的辛勞去賠償。
就像著名教育專家王金戰在演講時說的那樣:
“天天上網、打游戲的那些孩子快樂嗎?他玩一天把自己全部掏空了,玩的時候很痛快,過了后就是深深的空虛,快樂一時,痛苦一輩子。
但是想學習的孩子,他們敢于吃苦,為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吃一段苦,快樂一生。”
手機不會直接立刻摧毀人,可它會悄無聲息地吞噬人的注意力、意志力和美好人生。
人難以被叫醒,通常只能痛醒,最怕的是,等到痛醒的那一刻,一切都為時已晚。
每個孩子都應當趁早明白:你的人生軌跡,都藏在你一次次的選擇里。
當你懂得在玩樂面前及時收心,為自己的未來負責,學會做一個自律的人時,將來的路才能越走越順。
02
教育最大的危險,
就是在最關鍵的青春期“靜待花開”
廢掉一個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光華賦能董事長方永飛在一次講座中提到了幾點原因:
“懶,饞,拖延,愛熬夜,自控力差,整天精神內耗,不好學,假裝努力、持續幻想,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在他看來,很多人不是天生差的,而是一步步變差的,一天天持續下去變差的。
仔細想想,的確如此。
教育路上,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很多父母總把“羨慕別人家孩子”掛在嘴邊,常認為那些孩子的優秀是天賦造就,而自家孩子似乎天生就只知道偷懶。
也有一些父母總覺得教育就是“靜待花開”,于是徹底放手,放縱孩子隨心所欲的成長。
但事實上,大多數人都忽略了,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尤其是青春期,一味地不管不顧,遲早會把孩子拖向深淵。
青春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負責決策、自控、計劃等重要能力的前額葉還未完全成熟。
所以導致很多青少年容易沖動,對長期后果的預判能力較弱,對手機等電子產品的誘惑抵抗力也比較差。
如果父母長期放縱孩子貪圖享樂,甚至自身也沉迷手機,無法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作用和引導作用。
等到時間一點點推移,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上,孩子身上終將形成一些不良習慣,輕則擊退他們學習進取的意志力,重則毀其一生。
要知道,真正的靜待花開,不是放任自流的當“甩手掌柜”,而是負起責任、竭盡全力后的擺正心態。
作家李笑來講過一段親身經歷:
有一次,他去朋友家做客,看見朋友的兩個孩子無所顧忌的坐在一旁全身心玩手機。
見他留意到孩子的舉動,朋友趕忙解釋說:“孩子不懂事,大家別見怪。”
他聽到這番話后,開玩笑道:“是不是你自己就常抱著手機玩?也愛吃喝玩樂?”
朋友肯定地表示,還真是這樣。
聚會過后,李笑來將一把吉他送給那位朋友,勸他平時沒事多在孩子面前彈彈吉他。
再次閑聊時,他聽朋友說起,自從開始在家練吉他,孩子們也開始追求積極向上,培養正向的愛好,不再沉迷手機。
作家麥家說得很對:
“青春期就是一種危險,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
我們作為長輩,只有一種選擇,幫助他變成一朵花,抹平堅韌的地方。
幫助他度過最搖擺不定、定時炸彈的這樣一個階段。”
“孩子還小,玩會兒手機也沒事”
“現在誰不玩手機?管太嚴反而會逆反。”
“等他自己醒悟吧,懶得再說了.....”
這些話聽起來是作為家長的寬容,實則是教育過程中最大的失職。
身處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是一顆植物,父母作為園丁應當及時修剪花枝,既需要尊重成長規律,也需要適時引導。
當孩子沉迷手機,滋生各種不良習慣時,父母應該及時與其溝通,幫助孩子糾正問題,通過共同制定規則等方式,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
孩子不自律是本能,父母正確指引方向,教會他自律是本事。
請記住:好的教育,不是放任野草肆意生長,而是默默耕耘、耐心修剪枝葉,用心澆灌出一個精彩的明天。
03
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
幫孩子做好“多巴胺戒斷”,激發成長內驅力
今年高考結束后,有兩個高分學霸的成長歷程受到了極高關注。
一個是浙江寧波某中學學生任雪松,初中時曾因為沉迷游戲,就連中考期間回家第一件事都是打游戲,所以中考成績并不理想。
上了高中后,他幡然醒悟,咬牙戒掉了游戲,開始改變自己,重塑未來。
班主任坦言稱,任雪松每天早上第一個到教室,晚上放學后一直學習,通常都是班里最后一個離開的。
就這樣,高考時,他考出了634分的優異成績,完成了學業上的逆襲,也扭轉了原有的人生軌跡。
而另一個孩子則是今年高考中,一鳴驚人的湖北高考“屏蔽生”陸禹鋮,當采訪時被問到“努力和天賦哪個更重要?”
他堅定地回答:“高中學習對天賦的要求其實并不高,且光有努力或天賦都是不夠的。但學習過程中,努力其實比天賦更重要。”
面對鏡頭,回憶一路走來的成長,陸禹鋮感慨道,其實自己從小到大惹媽媽生氣的次數很多,感覺是有點對不起母親的。
曾經的他,因為沉迷手機無法自拔,跟家人的關系也一度鬧得很僵。
在他的記憶里,如果不是母親一直督促他好好學習,或許他早已在貪玩中迷失了自我。
收獲今天這樣的成績,他十分感激媽媽這么多年沒有放棄自己。
最近幾年,常聽到一個觀點:
“未完成的課題會反復出現,直到你給出新的回應。”
對于每個孩子而言,人生的路就是如此,你逃避的那些課題、學習、選擇,若不認真應對,在未來的路上總會反復出現,甚至變成未來影響你的深坑。
對于每個父母而言,教育的路也是如此,你忽視的那些關于孩子成長的重點,若不趁早解決,在教育過程中就會一直存在,遲早會變成毀掉孩子的深淵。
有遠見的父母,往往懂得趁早教孩子戒掉那些不良習慣,比如長時間玩手機。
避免讓孩子對“高刺激、快反饋”的事物形成習慣,做好“多巴胺戒斷”,讓孩子達到一個相對平衡、健康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從延遲滿足中獲得力量。
想要幫助孩子激發內驅力,培養好習慣,戒掉手機癮,務必牢記這3點:
(1)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環境,父母必做3件事,比管孩子更重要
- 管好自己——孩子寫作業時,家長不坐旁邊刷手機,可看書、辦公或做家務,用行動證明 “不玩手機也能有事做”。
- 用“高質量陪伴” 填補空虛:每天留出15分鐘專屬時間: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歡的事,比如拼模型、聊學校八卦,讓他感受到 “現實互動比手機更有趣”。
- 別讓手機成為“獎懲工具”,不要說“考90分就給你買新手機”,容易讓孩子認為手機是最高獎勵,更想得到。
(2)制定合理的規則,明確手機使用協議,及時處理問題
避免直接一刀切,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這樣做容易引發對抗心理。
和孩子一起制定《手機使用協議》,比如:作業做完才能玩(先完成任務);每天最多1小時(超時扣減第二天時間);睡前1小時不玩(避免影響睡眠)。
當孩子沉迷手機時,不要硬碰硬,首先讓其明白長時間玩手機的壞處,其次冷靜溝通,避免沖突升級,關注問題解決,而非發泄情緒。
(3)家長有耐心,孩子懂堅持,好習慣才能養成。
不要期待孩子立馬改變,習慣養成需要時間。養成一個習慣,至少堅持3周,逐步調整規則。
孩子表現好時,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比如,當孩子按時完成作業,可稱贊其“今天作業完成得很及時,效率真高”。積極的反饋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動力,讓他們更愿意保持自律行為。
告訴孩子,改變不會一夜發生,但每天進步一點,就會離自己向往的未來越來越近。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同樣,人生也沒有回頭的路,做錯了選擇,走錯了路,終會悔恨終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