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記憶承載3,方能閱讀正文《按照這七步做,回報率比你跳槽、轉行、深造都大得多》
那天講比跳槽,轉行,深造,更有效的七個步驟時,有讀者留言問我這么一個問題。
他看了第四步之后有個疑惑,他不明白,那些做不成事兒的人,究竟是靠什么取得信任的?
你這個問題,有兩種回答方式。
一種是你從小經常聽到的那句話,等你長大了,你自然明白了。
等你有了十年工作經驗,經歷過足夠多的人和事兒,看多了,見多了,你就再也不會問這種問題了。
第二種方式就是我今天要做的,我干脆給你把饃嚼爛,撐開你的喉嚨,給你灌流食灌進去。
其實這件事的根源,跟這個問題毫無關系,有這類問題的,往往都是學生,或者初入社會不久,又或者說,你父母把你保護太好,被吊打的不夠。
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和其他國家比,雖然都是脫胎于普魯士教育,但是我們的教育有一點不一樣。
那就是從幼兒園到高中這十五年里,老師天天都在強調,人和人是一樣的。
他即便提到不一樣,也盡量淡化你無法改變的那些,比如家庭背景,比如智力,比如體力,比如性格。
你回憶下是不是這樣?
老師經常會無限放大努力的占比,以至于我們的教育之下,很多人把個人條件理解成了加法關系。
比如努力是80%,家庭背景5%,智力5%,體力5%,性格5%。
如果你信了老師的,那么高中之前,這就是你眼里的世界,所以衡中學霸當眾揚言要拱了白菜,就是脫胎于此。
關鍵在于家長也很配合,因為家長和老師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本來就有千年的科舉傳統。
家長也希望出分數,老師也有KPI考核,兩者一拍即合,就給學生描述了這么一種加法關系。
那么等學生長大之后,一走上社會他就被打了個悶棍。
大學里同寢室一起翹課打游戲的,回頭他被安排好了幾+幾,你上街送快遞,都有美好的前途。
那這時候很多學生就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他就會迅速轉入另一個極端。
他會覺得,真實的比例應該調整為家庭背景才是80%,努力5%,智力5%,體力5%,性格5%。
那我告訴你,這孩子坑還沒踩完,他且有得踩。
真實的占比是什么?
是這個模型從根子上就是錯的,這根本就不是一個餅圖,不是一個總量為100%的有限餅圖,它是一個無限數字的乘法關系。
家庭背景乘以努力乘以智力乘以體力乘以性格,是乘以。
每一個參數都有范圍。
你說你家庭背景為零?
那就是二戰時廣島剛出生的孩子,他剛一出生,天上掉下來一個炸彈叫做小男孩,game over。
這就叫家庭背景為零。
這孩子很聰明的,他比愛因斯坦還聰明,然后呢?沒有然后。
你說你體力為零,一出生,呼吸停止,game over。
你說你智力為零,行走的木乃伊?那怎么嵌入人類社會?
你說你性格為零,一出生就會噴火,逮誰噴誰,護士剛要給你喂奶,就被你給噴沒了,這下好了,自己也沒得奶喝,game over。
你說你努力為零,一出生就像烏龜一樣安靜,趴在床上一動不動。那即便你是富二代,有護工團隊喂養,你就靜靜的保持那個姿勢趴滿100年,你同樣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很少有人哪個參數徹底為零的,但確實有大小,有人是一,有人是十,有人是百千萬。
所以在這個模式下,當你任何一項足夠大,都有可能大力出奇跡。
你比如阿斗成年后跟晚輩們回憶當年:
朕,遙想昔日與我趙叔一同作戰,長坂坡那是殺了個七進七出,朕還領先了趙叔一個身位,那是何等的快意恩仇。
有沒有被他裝到?
你還真沒法反駁,因為人家講的是實話,阿斗之所以在襁褓中就能視曹操百萬雄兵如草芥,那是因為他有個好家庭背景。
孫杰瑞心想,如果我也能有個趙叔,何必帶著十萬人喜提孫十萬的稱號。
這就叫乘數效應,乘以一個趙云,直接把襁褓中的阿斗的屬性給拉滿了。
任何東西都這樣,你體力拉滿,呂布,智力拉滿,諸葛亮,性格拉滿,劉備.......
那你說,努力拉滿什么樣?
佛陀講過的,什么叫努力精進?一天加班12小時叫努力?
不,那個叫磨洋工。
一個小時3600秒,一秒56個剎那,每個剎那你都高度緊張,都有在專注么?
你內觀一下,會發現一個小時里面有一半的秒你都在走神,而即便是剩下的那一半的秒里面,56個剎那里,大部分都在空想,發呆,內耗。
也就是說,你以為高度專注,其實一個小時20萬個剎那里面,你只有1000個剎那是有效的。
你能有1萬個剎那集中精力你就已經進入心流狀態了,而佛陀呢?他能20萬個剎那都利用起來。
所以一個心流者可以輕易的10倍效率于普通勤奮者,而佛陀,可以200倍于普通勤奮者。
人家工作一天,等于你200天,努力拉到極致就這個樣子。
你拉得到么?拉不到。
清北的學生這么優秀了,絕大多數也只是普通勤奮者,隔三岔五能心流倆小時就不錯了。
至于佛陀,那只是傳聞。
看到了么?我給你描述的這個才是真實的世界,沒有什么占比,就是一堆東西在相乘。
你覺得你能改變哪個?
我相信每個你都能略微改變,小范圍改變。
你想大范圍改變,那你去看爽文吧,那里面什么天靈根地靈根,要啥有啥。
回到這個讀者的問題,我那天說的七個步驟,它屬于哪一類?
答案是它什么都不屬于,它就是個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的本質就是吸收率,或者叫轉換率。
張三光吃不長肉,李四喝水都發胖,為什么?吸收率不同,轉換率不同。
好比張三的家庭背景,努力,性格,智力,體力,是5*5*5*5*5=3125。
李四的家庭背景,努力,性格,智力,體力,是5*5*1*5*25=3125。
前者的工作方法用對了,你掏出3125,對方也收到了3125,這就叫轉換率100%。
就像你是個賣貨的店家,你發快遞,你發了價值3125的貨,對方無損的收到了3125的貨,給你打貨款3125。
但是后者的工作方法用錯了,你的確發了3125的貨,可是,其中9成都被你寫錯了地址,沒有發給客戶,發給索馬里海盜了。
客戶只收到了10%,于是人家也就只給你付了312.5的貨款。
看到了么?那七個步驟,起到的,就是這點作用。
那我們來想想看,我舉的這倆人,是完全相同的,你3125,我3125。
如果不同呢?如果差著等級呢?
那就沒法爭。
你說你工作方法很對,他說他是董事長的獨子.......
看懂了么?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你的競爭對手。
誤拿所有人都當自己競爭對手,習慣了多考一分干掉千人,是應試教育帶來的副作用。
當你處于D這個生態位時,你的競爭對手都是D,而不是C,不是B,更不是A。
身為D,你和A說不定是合作關系,你和D才是競爭關系。
那個董事長的兒子非要放棄千億家產,來和你比看誰加班時間長,看誰解BUG速度快。
這種事情,爽文都不敢這么寫。
你想得通這一點,就會發現,現實中你身邊真正的競爭對手,他們往往和你是一個等級的,大家都是圍繞3125。
也就是說,你解決不了的問題,他也解決不了,你做不成的事兒,他也做不成。
你不能假設說,有個人有超能力,他的基準線圍繞3萬浮動,他非不要在C堆里混,他非要跟一群D混在一起,就是要和你競爭,你手里的饃,搶來吃,香。
沒這事兒的。
所以當你提升自己的視線,當你站在那個能決定你前途的人的視角下看問題,會發現自己手底下這幫人,是差不多的。
他手下全是D,一個C都沒有,你說他信任誰?
很簡單,他信任懂七個步驟的,他信任那個懂工作方法的。
明白這意思么?只有你自己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只有你自己才會分辨很多D之間的細微差別,什么D-,D+。
比如我明明是3128,他只有3121,我比他高了整整7,上面的人咋看不見呢?
上面的人,根本沒精力操心這些。
一家大企業,招了一批應屆生,張三說:我是上交的,李四只是武大的,我比他高考分數高了那么多,為啥不重視我?
答案很簡單,因為看不見。
你是清華姚班的,也許會多看你一眼,尋常清華計算機的,也是跟交大的,浙大的,武大的,混在一起打雜,沒人搭理你們的。
你自己想多了,就這么簡單。
上面的人,見過的世界比你想的大得多,小妖們以為的法寶,只是太上老君系褲子的腰帶。
換言之,不是你事情做不好,領導偏要信任你,他事情做得好,領導非不信任他,沒這事兒。
現實是,在領導眼里,你和他差不多的,差太多就不可能做同事了。
你自己心里也許會覺得你做得更好些,他稍微差些,就像你覺得你高考多考了幾十分。
但是對不起,在上頭看來,你們都是半斤八兩,都是圍繞3125這個基準線在打轉。
所以,那七個步驟,才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因為它直接決定了,你的3125,上頭到底能拿到百分之多少。
而你這輩子的人生回報,也就是你收到的貨款,不是按照你發了多少貨,是按照到貨付的,明白不?
因為基礎屬性上一個臺階,你上不去,而同一個等級內,能比的,就是到貨率。
關注公眾號,記憶承載3,方能閱讀正文《按照這七步做,回報率比你跳槽、轉行、深造都大得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