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這個時候,如何填報高考志愿,都會成為熱議的焦點。
對考生來說,填報志愿確實是人生重要的選擇,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有的人覺得專業很重要,能決定自己未來做什么;有的人覺得城市很重要,能決定自己未來在哪兒生活;有的人覺得學校的層次很重要,能決定自己未來的生活圈層;還有的人關心學校所在地域的文化、方言、飲食……光考慮這些要素的權重排序就已經夠令人頭疼了,更讓人抓狂的是,考生身邊的父母、師長、親戚、朋友等,他們以“過來人”的身份或者“我聽說”的方式也參與到志愿填報的大合唱之中,加上現在高考志愿填報跟以往有本質區別,增加考生的選擇余地,理論上一個考生可以填報幾十上百個志愿,這為志愿填報增加了選擇難度,構成了難以逾越的“信息差”。
有“信息差”的地方就有商機,為高考填報志愿服務的供應商應運而生。本來,在商言商,社會有需求,供給就有市場,如果能夠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幫助考生選到心儀的高校和專業,也不失為功德無量的好事。問題是,在這個過程中,亂象紛呈。除了動輒幾千上萬元的咨詢費忽悠考生家長外,還出現了“飯圈經濟”所特有的拉踩現象。為了突出自己的水平,給自己臉上貼金,不惜用“踩踏”的方式貶損某些高校、某些專業。比如說我所在的新聞學專業,就被某網紅指稱為“寧愿打暈也不給他報”的專業。
“網紅暴論”發出之后,許多關心我們的朋友紛紛詢問,我們這個專業的招生到底好不好。我都很認真地告訴他們,我們不僅活著,還活得很好,前不久還通過了“新文科專業認證”,在專業建設上又邁出了一步。浙大城市學院新聞學專業收分在浙江省這幾年一直處于穩步上升的過程中,專業就業率加上海內外深造率保持在92%左右,在已經就業的畢業生中,三分之二留在杭州工作,三分之二留在本行業工作。
媒介技術的更新迭代,打破了過去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局面,賦予了內容生產者更為強大和獨立的生產能力。實際上,廣義傳媒行業的產值仍在增長,對具有原創能力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能夠輸出優質內容到哪兒都能站穩腳跟。
從專業建設角度看,就算掛著同一個專業的名字,專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因校而異的。很多被“踩踏”的專業,對某些真正喜愛的人來說,依然是需要努力才能達到的。如果說社會真的不需要了,那么這個專業也會面臨停招或者停辦的命運。對于高考考生來說,最佳選擇就是找到適合自己這一款,次優選擇就是,無論選了什么專業,就應該想辦法去適應這個專業。沒有必要把專業搞成飯圈。
人是復雜的社會生物,哲學的一個命題就是“認識你自己”。在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如果能夠找到符合自己原初設定人格的那種專業,當然是很美好的事情,“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但是,這種情況是很罕見的,更多的人是在上大學的過程中,才逐漸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因為人是復雜而善變的,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斷調適自己,很難說志愿就能限定自己終生的發展。
現在的大學,基本都已經開通轉專業的渠道,學生可以比較方便轉到自己心儀的專業。作為“日常被踩踏”的新聞學專業,本專業每年都是順差專業,轉進來的多,轉出去的少,甚至包括不少理工科的學生,也要求轉到新聞學專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學生在實際接觸過大學生活后,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一旦想明白這一點,才能真正打開自己的未來發展通道。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