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倪海峰 編輯|馬青竹
“我想預約一周之后的保養。”
“不好意思先生,我們的店已經撤了。”
不久前,筆者想在老家給老雅閣(參數丨圖片)做小保養,而這位前廣汽本田4S店員工向筆者透露:去年下半年就不行了,新車賣不動,庫存一大堆,老板資金鏈斷了。
這就是本田在中國下沉市場的現狀的一種縮影。
2024年,本田在中國市場的終端汽車銷量為85.23萬輛,同比下滑約31%。從巔峰時期的162.7萬輛,到如今,本田已經連續4年銷量大幅下滑。
今年1-5月,本田在中國繼續下滑,累計銷量25.67萬輛,同比下滑26%。處于“失速下墜”的狀態。
再看全球市場,2024財年凈利潤同比下跌24.5%。本田悲觀地預計,2025財年,營業利潤將只有5000億日元,暴跌59%。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新產品力踏空
拆解5月國內車型銷量,本田銷量的兩頭失血。
燃油車除了CR-V與雅閣這兩款最經典的車型之外,其余均在10000臺以下。即便如思域、HR-V這種頗有知名度的年輕化車型,銷量也并不樂觀。
但現實比銷量數據更嚴峻。
主力燃油車看似保住基本盤,背后嚴重依賴降價。雅閣入門車型已經降至11萬出頭,CR-V終端降價幅度在6-7萬元之間。
原本熱銷的飛度已經銷聲匿跡,小型燃油車銷量崩塌殆盡,A0和A級細分市場燃油車已經沒有了生存空間。
如果說燃油車縮量是歷史必然,但新能源的踏空則會葬送未來。
擁有混動技術的本田,在中國市場遭遇嚴峻的價格挑戰,且其混動系統成本比頭部自主車企缺乏競爭力。盡管本田認為其技術路線具有差異化優勢,但市場并不買賬。
產品技術路線不受市場認可但依舊固執己見,表現出一家老牌日企的自滿和遲鈍。
品牌傳播則固守不接地氣的日式思維,初代電動化車型取名中國人看不懂、記不住的「e:NS系列」,之后基于新架構打造的“燁”品牌,也是品牌大忌的生僻字和文化不相容。
幾款新純電車型更是續航短、定價高,與市場趨勢背道而馳。上市伊始就大幅降價的P7和S7,兩款車加一起不到200臺的銷量,讓本田的新能源戰略陷入尷尬。
“油改電”的雅閣新能源,還賣出了近500臺。看來“雅閣”倆字比“本田新能源”更具購買價值。
智能化水平,則與同價位的新勢力存在不小代差。無法與新勢力PK屏幕數量和尺寸,更別提8295座艙芯片、激光雷達和高階輔助駕駛。
連隔壁日產都靠借力Momenta的N7小爆了,本田新推出的S7與P7還尚未搭載高階智能輔助駕駛。按規劃,與 Momenta 合作開發的 ADAS 系統計劃要到2027 年才大規模應用。
新的技術和產品不被認可,過去的品牌力也在被侵蝕。
曾經本田被認為質量穩定、技術先進。降價之后的本田,在車型細節上出現了明顯“縮水”。
掀開CR-V的底盤護板,裸露的剎車油管、短小的隔熱瓦、凌亂的密封膠,粗糙程度不忍直視。
在新勢力為了提升操控,紛紛開始卷底盤技術,使用粗壯的鋁制雙叉臂和五連桿懸掛,甚至越級配置空懸時,CR-V還在使用沖壓鋼板的麥弗遜和單薄的E型四連桿。
在近年頻頻爆出的日本車企造假事件中,也不乏本田。
去年6月,日本國土交通省通告豐田、馬自達、雅馬哈、本田技研和鈴木在車輛性能測試中存在不當行為。本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飛度、NSX、Freed等22款車型噪音測試環節作假。
在一次次造假新聞中,日系工匠精神和本田黑科技神話都在坍塌。
短時間內,本田靠過去產品積攢的“慣性紅利”和以價換量依然能維持住基本盤,不至于跌落谷底。但離過去的輝煌,越來越遠。
戰略混亂,自相矛盾
一方面,在中國市場,本田正全力推進電動化。
比如,計劃2027年推出升級版雙電機混動系統,提升性能,降低成本。
跟Momenta、寧德時代等本土供應商合作,來彌補與新造車的產品力和成本差距,同時削減燃油產能,增加電動產能。
按計劃,2027年本田將基于最新的電動化平臺,打造高端純電SUV車型。
據悉,這款車將依托謳歌回歸正式亮相,對標奧迪Q6 e-tron,配備新一代智能輔助駕駛與智能座艙。
另一方面,本田社長三部敏宏卻在5月20日,宣布了全球戰略調整。
根據新計劃,2025年本田宣布削減30%電動化投資,將混動車型定位為2030年前的核心支柱,目標占比提升至60%(約220萬輛)。
純電“減速”,混動“加速”。本田這種全球戰略調整,勢必與中國市場的趨勢不貼合。
一些媒體認為,身為跨國車企,本田要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制定政策。
美國是本田最大的單一市場,本田為了討“大客戶”的開心,將有限的精力與資金,放在HEV油電混動車型的研發上。
特朗普當選總統后,直接推翻了拜登時代的“綠色新政”。一系列政策波動,讓一眾車企們對純電車型的研發產生了遲疑。
此外,本田原計劃在加拿大建設的電動車供應鏈項目被迫暫停。
弱化純電,還有一個原因來自于日本本土。
長期以來,日本的電價十分昂貴,居民電價對比中國貴了近2倍,而工業與商業用電則更離譜,進一步限制了公共商業快充樁的普及。
過高的電價抑制了消費者對純電車型的消費積極性,百公里綜合油耗4升出頭的K-Car才是日本普通人日常用車的終極之選。
這也能理解為何日系品牌明明很早就推出HEV混動技術,卻遲遲不愿擴大電池容量并增加充電口。
總之,日系品牌在新能源這場時代更替中,落于下風。
即便日系押注的氫燃料汽車被捧為“人類終極汽車能源形態”,但技術與安全問題導致的基礎設施落后,普及遙遙無期。
同時,本田轉型電動化后,押寶固態電池,雖然在今年1月已經完成試生產,但真正量產裝車要等到5年之后。屆時相比中國競爭對手,本田還剩多少技術優勢,并不明確。
在筆者看來,本田已經失去對未來汽車技術發展方向的預測與帶動能力,變成一家眼中只有勉強維持銷量,被動應付市場變化的“二流車企”。
誠然,傳統車企集團的轉型,非常艱難,目前全球都缺乏真正成功的案例。除了缺乏危機感和創變性,阻力還來自于內部的既得利益群體。
車企從燃油車向新能源切換,意味著發動機、變速箱等傳統研發測試部門不再被需要。對于零部件集團作戰和流行終身雇員制的日本大企業來說,裁員和轉型的阻力遠超歐美車企。
結語
“本田真的老了嗎?”
創業時代的本田可不是如今權衡利弊,猶豫遲疑的風格。
“試都沒試,能知道個啥?”是本田創始人本田宗一郎說過的。
本田從1963年才加入汽車行業,是日本成立最晚的汽車生產廠商。但是60年后的本田變得笨拙而遲緩。
跟不上技術迭代的步伐,抓不住消費需求的變化。
如今的本田已經意識到問題,只是“船大難掉頭”。
當下本田最缺的是一位真正的創業型領軍者,要么從日本總部自上而下的變革,要么徹底放權中國公司獨立自主發展。
—THE END—
出行百人會 | AutocarMax
追蹤汽?出行產業鏈進化,關注新產品、新科技、商業邏輯與商業人物,影響圈層中有影響力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