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份最后兩周,新造車曾努力沖擊了一番,但是到了7月份新造車就顯示出后勁不足的問題,在7月份第一周暴跌之后,7月份第二周大部分仍然在下跌,不過有兩家逆勢增長,卻掩蓋不了新造車的頹勢。
新造車前十名中,沒有任何一家超越周銷萬輛了,顯示出新造車似乎有點后繼乏力了,7月份頭兩周所有新造車都未能超過萬輛,事實上今年以來新造車當中周銷量超過萬輛的車企很少、時間也很短,凸顯出萬輛似乎已是他們沖不破的天花板。
沖不破周銷萬輛,就沒希望進入國內汽車市場前十名,這意味著他們在國內汽車市場的生存仍然不保險,畢竟如今前13名的周銷都基本保持在萬輛以上,凸顯出新造車在挑戰傳統汽車企業仍然面臨著不小的困難。
有意思的是新造車明明與傳統汽車差距不小,他們卻一個又一個的吹噓新造車之中只有兩三家能活下來,然而實際上他們每家都在為生存而積極努力,誰能活下來還真的不太好說,畢竟傳統車企一直都壓在他們頭上呢。
另一方面他們自己又喜歡互相挖對方的痛腳,最近汽車用手機芯片就被吵得沸沸揚揚,在這段時間互相打口水戰,然而從市場表現可以看出打口水戰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因為口水戰的結果是消費者對他們任何一家車企都沒有好感,反而導致這些消費者轉投傳統汽車企業懷抱。
在電車行業,去年以來表現最好的其實是一家國產傳統汽車企業,這幾年它在電車行業快速崛起,今年尤為兇猛,進一步坐穩了國內電車行業第二名的位置,與第一名的位置逐漸拉近,凸顯出這家企業的穩當。
就在今年上半年,諸多汽車企業還在談著如何進攻的時候,這家傳統汽車企業突然采取了保守策略,進行內部整合,降低成本,作為一家從草莽時代突圍的汽車企業似乎嗅到了某種味道,其后對汽車行業的賬期整改、價格戰的控制,似乎都體現了這家企業的前瞻性。
隨著7月份頭兩周的銷量數據發布,諸多新能源汽車企業的銷量都出現大跌,似乎進一步反映出這家傳統汽車企業的前瞻性,畢竟它此前多次經歷了汽車行業的榮衰周期,可以更敏銳地發現了汽車行業的周期,而在行業的低谷期,保持健康的現金流才能生存下去。
更讓電車行業擔憂的則是外資車在電車行業的突破,豐田新推出的電車看到了希望,豐田由此在中國成立了研究院,專門研發針對中國市場的車型,豐田的利潤異常豐厚,它的利潤相當于中國前七大汽車企業的利潤之和,完全熬得起中國汽車行業的艱難時候。
日產這家企業一直被看衰,但是的軒逸依然牢牢占據熱銷榜前三名之一,依靠軒逸的熱銷,日產堅持了下來,近期推出的N7電車月銷量已達到6000多輛,在電車行業終于占有一席之地。
傳統汽車企業和外資車的圍剿,讓新造車壓力山大,新能源汽車似乎不再是新造車的自留地,而且新能源汽車相對燃油車的技術難度其實更大,諸多新造車缺乏自己的獨到技術,他們的諸多汽車核心部件都需要依賴外購,如此一來就缺乏護城河,隨著傳統汽車企業和外資車找到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突圍方向,新造車接下來的日子只怕會更難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