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陽女兒闖韓出道被嘲"自嗨"!新歌首周僅7個點贊,國人成唯一觀眾群。2025年6月19日,沈佳潤以藝名Nina在韓國發布迷你專輯《Never Afraid》,MV上線一小時油管點贊數定格在個位數,首周實體專輯銷量65張的成績單,被網友戲稱"首日自己買,次日父母買,第三天趙本山買單"。打歌舞臺播放量1.9萬的數據里,評論區九成是國內粉絲的鼓勵留言。
韓娛叢林里的單槍匹馬
沈佳潤簽約的BNB Music是韓國娛樂市場的新面孔,旗下僅她一名藝人。這家被外界推測由小沈陽夫婦注資成立的公司,尚未在競爭白熱化的韓娛賽道建立起資源網。相較于背靠大公司的練習生體系,沈佳潤的出道更像是"家庭作坊式"的冒險。她提前一年苦練韓語,舞臺堅持全開麥唱跳,卻撞上韓國偶像產業最殘酷的時段——女團大戰已卷到"五常爭霸"局面:NewJeans霸占百個廣告代言,(G)I-DLE的《Queencard》血洗全球短視頻平臺,HYBE新推的跨國女團KATSEYE六國成員搶占國際市場。在如此生態中,單打獨斗的SOLO歌手本就生存艱難,何況是缺乏系統訓練背景的空降兵。
星二代光環的雙刃劍
國內熱搜榜的沸騰與韓國音源榜的寂靜形成魔幻對比。當#小沈陽女兒韓國出道#話題閱讀量破億時,沈佳潤的《Freeze!》卻在Melon榜單上消失得無影無蹤。韓國聽眾對"中國喜劇天王之女"的標簽并不買賬,本土論壇甚至無人討論這位新晉歌手。而國內粉絲的支援行動也陷入尷尬境地——73元專輯疊加26元國際運費的高門檻,讓多數圍觀者止步于視頻點擊。更殘酷的是,韓娛市場對星二代的寬容度遠低于內娛。韓國網友直白質疑:"若沒有父母資本,她連出道舞臺的燈光都摸不到。"
K-POP工廠的生存法則
沈佳潤的遭遇揭開韓娛流水線的冰冷規則。這里衡量價值的標尺從未改變:大公司壟斷八成資源,小作坊生存率不足5%。女團STAYC的粉絲構成報告顯示,66.4%消費者為20代女性,這群掌握購買決策權的主力軍只認"三大社"出品。而奈飛等國際平臺的投資偏好更擠壓著小公司的生存空間——它們熱衷采購《魷魚游戲》式強刺激內容,對新人歌手的實驗性作品興趣寥寥。韓國中央大學教授柳鎮熙點破困局:"當前文化產業價值鏈已被資本重構,獨立藝人需要沖破三重壁壘:平臺壟斷、類型固化、算法偏見。"
追夢者的迂回戰術
值得玩味的是,沈佳潤團隊似乎早有預判。放棄SM、JYP等巨頭公司的選秀通道,轉而以迷你廠牌出道,這種"曲線救國"策略在業內早有先例。前輩張力尹當年頂著"SM首位中國solo歌手"光環,由東方神起全員站臺打歌,最終仍黯然離場。如今沈佳潤避開團體偶像廝殺的紅海,選擇用自由創作換取成長空間,未嘗不是種清醒。她在出道采訪中坦言:"想成為下一個Jennie。"這句被群嘲的宣言,或許正是星二代必須承受的宿命——既要在父輩光環下證明自己,又得面對比常人苛刻十倍的審視。
當打歌舞臺的燈光暫時熄滅,沈佳潤的耳機里或許正循環著那首《Never Afraid》。這場只有65人買單的出道秀,究竟是星二代的玩票游戲,還是破繭成蝶的前奏?圍觀群眾們搬好了板凳,等待這位19歲女孩交出第二張答卷。你怎么看這場闖韓實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