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華原創作品
1925年國共合作期間,16歲的蔣經國因為參加了“五卅運動”,被上海浦東中學開除,在我黨的安排下,他去了北平外語補習學校,由于他積極參加學生運動,被抓捕入獄,經我黨營救出獄,同年與其他一批來自國共兩黨的年輕人一起,前往蘇聯。
在船上,他認識了一位叫張錫瑗的女學生,張錫瑗的父親叫張鏡海,是保定鐵路工會的負責人,她時年19歲,見蔣經國暈船,便像姐姐照顧弟弟一樣,照顧著蔣經國。來自異性的關愛,讓蔣經國感受到了母性的溫暖。他從小跟著母親毛福梅生活,沒有體會到父愛,這幾年在上海求學,只能寒暑假回去探望母親,而對于父親蔣介石,卻顯得那么遙遠和生疏。張錫瑗對他的關愛,使他萌生了一絲青春期的沖動。
到達蘇聯之后,他們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來蘇聯不久,他就加入了共青團。第二年,他的班上從轉來了一個叫鄧希賢的同學,鄧希賢是從巴黎那邊過來,個子不高,但很健談。鄧希賢和蔣經國身材都不高,兩人在班上排隊的時候,都站在前排。
鄧希賢的性格外向,與張錫瑗他們一些同學的關系很快活絡起來,經常在一起討論人生,而性格有些內向的蔣經國,則與他們格格不入,經常獨自一人在教室里看書。
但蔣經國的內向,卻引起一位女孩的注意,她叫馮曉達,是馮玉祥將軍的小女兒。馮玉祥一生戎馬,子女眾多,給予小女兒的父愛少之又少。兩個有著共同境遇的年輕人,很快成了朋友,隨著青春的激情陷入了熱戀。
1927年,鄧希賢回國,受共產黨中央指示到武漢工作,后改名鄧小平。次年張錫瑗回國,兩人喜結連理。這一年,在莫斯科的蔣經國與馮曉達結婚了,可惜他們的婚姻并沒有維持多久,就因性格不合而分手。這段時間,他很沉悶,偶爾給母親寫信,但不知那些信能不能寄到母親的手中。
1933年,他去烏拉爾重型機械廠工作,為了不讓別人知道他的身份,給自己起了一個“尼古拉·伊利札洛夫”的蘇聯名字。期間與蘇聯女工芬娜認識并相愛,兩人1935年結婚。在結婚后,他才把自己的身份告訴妻子。
1937年3月25日,在共產國際代表康生的陪同下,蔣經國一家人從海參崴坐船回上海。4月18日,蔣經國到達上海,當時我黨還派李克農去碼頭接他,但蔣緯國卻先一步,直接用快艇在海上接到了蔣經國一家,經杭州轉赴奉化溪口。到達溪口后,他帶著妻子蔣方良、兒子蔣孝文、女兒蔣孝章一起,跪拜了慈母。
毛福梅非常開心,兒子當年離開身邊的時候,還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十幾年過了,成了兒女雙全的人。
蔣經國為了讓妻子適應中國的生活,給她起了一個“蔣方良”的中國名字,還讓她學習中文。
蔣介石傳來指令,讓蔣經國熟讀《朱子綱目》、《陽明全書》和《曾文正公家書》等儒家著作,以減少其在蘇聯受到的思想影響。蔣經國每天在屋子里學習,每天與妻子去問候母親,有空的時候,他還與住在旁邊的張學良,討論一些軍事和人生的問題。
蔣經國年輕時候接受的是共產主義思想,但迫于親情不得不改變自己,走向了另一個人生。他后來在臺灣執政期間的親民(體察民情)和民主(釋放囚犯),以及開放黨禁等等舉措,使他成為世界政壇評價極高的領導人。
就在老蔣頭疼怎么安排蔣經國的時候,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遞上了個枕頭——盛邀蔣經國到江西工作。熊式輝的老婆顧竹筠與宋美齡“情同姐妹”,所以熊式輝的這個要求,蔣介石點頭了的。
中秋節前后,蔣經國到了江西,擔任省政府保安處副處長兼新兵督練處長,軍銜是少校。適逢日軍發起侵華戰爭,國軍在戰場上連遭敗績,連南京都岌岌可危了。蔣經國努力訓練新兵,要想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轉眼間,半個中國淪陷,南京也沒了,日軍順江而上打響了武漢會戰。眼看日軍來勢洶洶,保安第3團和第11團在九江外圍御敵之后,奉命全部撤上廬山。蔣經國本欲去前線指揮作戰,可是熊主席不讓。
山上的守軍利用地勢的險要,多次打退了日軍的進攻,消息傳出振奮了國民。蔣經國不顧熊式輝的勸阻,堅持到上山,給守衛在廬山上的部隊帶去鼓勵,他還要把國軍的大旗立在廬山上。
1938年7月,九江和周邊的縣城相繼淪陷,廬山成了一座孤島。8月底,經過國軍的努力,終于秘密開出了一條安全線路,27歲的蔣經國,帶著“慰問團”從小路上山,他們給山上的部隊送去了慰問品和彈藥。
蔣經國上山后,會見了團長鄧子超、胡家位,廢話不多,就問一句:“你們需要什么?盡管提!”
兩個團長面對蔣經國,都非常激動:“屬下誓死守衛廬山,只要彈藥和糧食供應得上就沒問題,日本人打不上來!”
蔣經國點了點頭,這次帶上山的不多,他會下令以后由飛機直投供給。稍后,他由兩位團長帶著,走遍了廬山所有山頭的工事,并慰問官兵。
在五老峰,兩個團的官兵列隊,請蔣經國檢閱,那一刻,保安團官兵的豪氣沖上了云霄:“我們誓死保衛廬山,抗戰到底!”
望著一雙雙堅定的眼神,蔣經國也感動不已:“你們不是孤軍,全國和全省同胞都在支持你們。只要我們團結一致,抗戰到底,就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蔣太子冒險上山慰問,對廬山守軍的士氣,鼓舞非常大。就在儀式的當晚,一個姓章的分隊長率領八名壯士,九個人趁著黑夜下山,摸到高垅陳村的日軍駐地,日軍根本沒有想到山上的部隊還敢反擊,一不留神,被干翻了十幾個人,還被搶去了一些槍支和一門迫擊炮,但日軍的反應很迅速,緊緊地攆了上來,追到半路遭遇了十一團的埋伏。日軍不善夜戰,被迫撤退,還被搶了一挺機槍。
蔣經國聽到消息后,非常開心,對他們當面嘉獎,有這樣英勇的戰士,何愁廬山守不???
他在離開廬山之前的一天,集合兩團官兵,在大月山上舉行莊嚴的升旗禮。在雄壯的軍樂聲中,國軍的“青天白日滿地紅”緩緩升起,迎風飄揚。他站在旗下,以悲壯的語調慷慨激昂地進行訓話:“國旗代表國家的主權,國旗在什么地方,主權就在什么地方?,F在廬山升起國旗來了,我們要保衛國家的主權,誓以血肉粉碎敵人對廬山的進攻!”
蔣經國的這一番話,使官兵們聽得熱血沸騰。鄧子超當即代表全體官兵表示:“我們決心以血肉保衛廬山,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一槍一彈,在所不惜!”
大月山上的升旗儀式,是蔣經國即興的杰作,它像一把烈火,燒旺了廬山軍民的抗日情緒。當晚,便有400壯士奮勇下山,插到東清坂襲擊敵營,斃敵200余人,殺死敵軍官3名,極大地振奮了國人抗戰的勇氣和信心。
蔣經國在廬山上的時候,身邊跟著幾個記者,還有攝影師,他在山上的一舉一動,都被膠片記錄下來,只可惜這段歷史影像,在戰爭中消失了。
當記者把廬山抗戰的情況傳播出去后,引起了全國的重視,不僅《中央日報》連續報道,連《新華日報》也發布了社論,號召全國支援支持廬山抗戰。
在抗日戰線連遭敗績的情況下,蔣經國麾下的保安團卻能堅守廬山,在意義上,就成為抗戰的標桿,也體現出了他的政治水平。
令蔣經國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慰問極大地鼓舞了廬山守軍的士氣,以至于日軍久久攻不下廬山,日軍101師團101聯隊的聯隊長飯冢國五郎,被廬山守軍的一個哨兵,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用繳獲的日軍三八式步槍擊斃,成了日軍侵華早期命喪中國的高官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