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MedRobot
轉載要求:可以直接轉載,請在文首注明來源
在一臺骨科手術機器人中,執行切割、磨削、鉆孔動作的,是一只可以精確控制路徑和力道的機械臂。它直接決定了醫生的“操作感”,也是機器人系統設計中最核心的部件之一。
目前,骨科機器人中主流的機械臂有兩種:一種是剛性連桿驅動(Rigid Arm,剛性臂),另一種是拉索線控驅動(Cable-driven Arm,線控臂)。這兩種驅動方式有何不同呢?其實80后的朋友們都在生活中見過類似的設計:
- 老式的桿式剎車自行車(如中國老鳳凰),用的是一節節金屬桿連接手柄和車輪,結構堅固,動作直接
- 現代的山地車、公路車,則普遍使用鋼絲拉索連接剎車柄與剎車塊,路徑靈活、手感也更平順
兩種都能剎車,但在結構設計上存在巨大差異。在骨科手術機器人中也是如此:剛性臂和線控臂是在技術路線上的不同選擇
# 剛性臂:從工廠到手術室
剛性機械臂是自工業自動化領域的成熟技術。這類機械臂通常由多個剛性關節串聯而成,每個關節由伺服電機驅動,通過減速器(如諧波齒輪、RV減速器)將旋轉動力傳至末端執行器。
許多骨科機器人公司,尤其是創業企業,傾向于采用如Universal Robots(UR) 等剛性機械臂作為基礎進行軟硬件定制開發。
一是剛性臂能有效提供空間定位和穩定性支持,適用于脊柱螺釘打孔定位等任務;
二是現實的考慮:選擇工業臂,通過外設和軟件適配來快速實現產品落地,這種方式更具工程可控性和商業速度——產品迭代快、硬件成本低。
但與此同時,這種剛性路徑控制也有局限性——當手術操作需要更強的靈活協同感和細微力感知時,剛性臂的“工業血統”就可能成為障礙。
# Mako的線控臂:從骨科需求出發的“手術型設計”
與通用工業平臺出身的剛性臂不同,Mako骨科手術機器人的機械臂,是從一開始就為骨科手術場景量身定制的。
線控臂與剛性臂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動力布局、傳動方式和反饋機制
不同于剛性臂在每個關節上加驅動,線控臂的驅動電機則放置在機械臂遠端,通過拉索系統傳遞動力和控制信號,使整個臂體更加靈活,順應性更強,適用于需要醫生引導和協同的復雜手術。
這種“動力遠置+拉索傳力”的方式在航空、機器人手術輔助系統中也很常見,尤其適合空間受限、需要靈活協作的場景。在骨科手術中,線控臂的幾個顯著優勢包括:
- 更自然的“手感”反饋:醫生推動機械臂時,系統會識別操作意圖并提供響應,近似于人與人之間的協同配合;
- 強調術中協同和動態響應,適用于膝關節置換、髖關節置換等復雜手術,能夠根據軟組織張力實時調整,支持更為復雜的操作和實時反饋。
- 臂體輕巧,慣性小:適合在術中做微小調整,不會因結構剛性帶來多余的機械慣性;
- 可設置虛擬邊界(Virtual Boundary):配合術前規劃,形成“不可逾越”的數字手術安全線,防止操作越界。
這與使用剛性臂時的“帶動機器”感受,截然不同。
此外,Mako系統的線控臂支持實時力反饋監測和精細調校,讓骨鉆、骨磨等動作更精確也更安全,尤其適用于對術中“保留骨量”有嚴格要求的全髖、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 技術路線背后,有手術邏輯,也有產業邏輯
盡管如今市場上多數骨科機器人多采用剛性臂,但Mako為什么選擇了線控臂?
答案在于——“它生得不一樣”。
Mako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開發的WAM Arm高精度線控機械臂技術。當時的研發重點是實現人-機協同操作的高度靈敏與順應性,正是手術過程中所需的“人手感”。
2004年,Mako Surgical正式成立,團隊將這一原型技術應用于骨科手術,并結合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開發的ACROBOT半自動化手術平臺,開始研發適用于髖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機器人輔助手術系統
這一階段,Mako團隊堅持從手術操作的實際需求出發,設計了一整套人機協作系統。線控臂的選擇,正是創始團隊從一開始就做出的技術決策。
雖然這種選擇帶來了一些挑戰,但團隊始終相信,骨科機器人不應僅僅是“定位工具”,而是“手術助手”——能夠理解醫生意圖,在術中實時調整,提供“軟性干預”。
正因如此,Mako系統于2006年完成首例單髁膝關節置換手術,2010年完成首例全髖置換手術,并在2013年被史賽克收購前,完成了超過2萬例機器人輔助手術。
截至目前,Mako在全球45個國家,已完成超過150萬例手術。(數據來源:史賽克在2025年3月美國骨科醫師學會年會公布)
# 總結和展望
Mako的線控臂并非技術炫技,而是針對骨科手術本質問題的回答。它不僅僅是術前規劃的執行者,更強調與醫生的實時協作與精準調整。臨床數據證明,Mako在膝髖關節置換手術中顯著提升了醫生操作體驗,減少了術后偏差,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Mako追求“臨床沉浸度”,不僅體現在人機協作的自然感上,更落實在操作的流暢度、協同的即時性與術中的控制精度上。例如,在關節置換手術中,醫生推動機械臂完成截骨操作時,Mako系統能夠以極快的響應速度配合調整,減少操作遲滯,提升術中節奏的一致性;同時,它對微小阻力的反饋調節,也使截骨過程更加平滑,提高手術效率與術后匹配度。
與此同時,另一條技術路徑以剛性臂為核心,主要聚焦于導航平臺與穩定性任務,通過優化算法提高定位精度和控制穩定性。
這兩條路徑各有優勢,沒有絕對的對錯。它們反映了不同的技術理解、產業判斷與市場選擇。
全球巨頭史賽克選擇了Mako,并將其發展成骨科手術機器人標桿,帶動了全球骨科機器人的發展。接下來,MedRobot將繼續深入剖析這家全球手術量最大的的骨科機器人企業,敬請關注“Decode”系列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