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瑩 通訊員 羅宏麗
在網上購買一只寵物貓,付錢后賣家卻遲遲不發貨,玩起了“失蹤”。近日,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人民法院調解了一起買賣合同糾紛,有效維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024年8月14日,黃某在二手交易平臺上看到王某在售賣貓咪,通過溝通后雙方互加了微信。黃某通過視頻查看了貓咪的現狀后,依據王某的要求微信支付了200元的定金、100元的貓咪檢測費用,剩余的4600元購貓款由黃某通過該二手交易平臺支付。付款后,王某遲遲未發貨,微信以及二手交易平臺上均不回復黃某消息,黃某遂起訴至法院。
法院收到案件后,承辦法官仔細查閱卷宗材料,查實雙方存在4900元的支付交易記錄。為進一步明確案件事實,承辦法官撥通了王某電話,王某表示是其將二手交易平臺賬戶借給了朋友小李使用,其對交易過程并不知情,但表示會幫忙聯系小李了解情況。
三天后,承辦法官再次聯系到王某,王某稱小李已將4900元退還黃某,承辦法官對其將個人實名賬號借給他人使用的行為進行了勸告。隨后,法官核實黃某確實已經收到了4900元的退款,黃某也對法院表示感謝并提交了撤訴申請,這起網上購買寵物的糾紛也得到圓滿化解。
法官說法:網絡二手交易平臺,為閑置物品的交易提供了很好的途徑,切勿出租出借個人賬戶給他人使用,以免卷入不必要的糾紛,給自己帶來損失。消費者在平臺進行購物時,也應注意留存與商家交易的付款憑證、聊天記錄等,假如出現權益受損情況,可作日后維權的有效憑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