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側包括技術轉移服務、創業孵化服務、科技成果轉化載體和科技成果轉化區域環境等,主要由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創業孵化機構、技術轉移人才隊伍、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等構成。其中,技術轉移服務是應經濟、科技高度一體化的趨勢而產生的新型經濟服務活動,是創新活動和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一、加強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建設
上海市科委印發《關于發布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滬科指南〔2023〕21號)從以下幾個方面支持服務端發展。
一是概念驗證中心建設。
擬支持不超過3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500萬元,且要求自籌經費2倍以上。其目標是建立科技成果早期發現、概念驗證和技術轉移的全鏈條服務機制,建設內容是篩選具有產業應用前景的創新創意和成果,開展技術可行性驗證、市場可行性評價,銜接價值評估、知識產權、轉化課堂、技術投融資、法務談判等技術轉移服務??己酥笜耸羌{入概念驗證成果清單的數量不少于50項,實現不少于10項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增值不少于5億元(含技術交易合同、吸納投融資、衍生公司估值等),新增全職或兼職技術經理人數量不少于5人。
二是支持建設專業化技術轉移示范機構。
擬支持不超過20個項目,每項資助不超過100萬元,且自籌經費比例不低于1倍。考核指標是社會化技術轉移機構促成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數量不少于5項,促成交易額或吸納投融資額不少于5 000萬元,新增全職或兼職技術經理人數量不少于10人。
2023年立項資助7個概念驗證中心、20個專業化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建設,2024年立項資助7個概念驗證中心和10個專業化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建設。
二、強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支持政策
《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第三章5個條文規定了“服務機構”的職能和支持政策,第三十五條規定“研發機構、高等院校轉化科技成果所獲得的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本單位科技成果轉化專門機構的運行和發展”?!翱聘?5條”(滬委辦發〔2019〕78號)規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后,可在科技成果轉化凈收入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機構能力建設和人員獎勵?!边@些規定,為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法規保障。
2020年,旨在推動技術市場健康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上海市科委印發《上海市技術交易場所管理細則》(滬科規〔2020〕1號),規定技術交易場所應當按照相關規定履行“制定和修改與技術交易有關的業務規則和操作細則”等11項職責。幾年來,上海技術交易所在夯實技術要素市場功能、加強技術要素市場主體服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2024年,上海技術交易所新建區域交易(創新)中心5家,累計12家,服務高校院所、醫療衛生等機構370家,成交項目2 072宗,涉及成果服務數2 394個,成交金額309.68億元。該所自2020年開市以來,累計進場成交項目6 240宗,涉及成果服務數13 245個,交易額66 338億元,其中高校院所、醫療機構進場成交項目3 046宗、成果9 248項,交易額124.36億元。
《上海市科技創新券管理辦法》支持企業使用創新券向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購買技術轉移服務。自2019年至2022年,創新券共向9 256家/次中小企業發放總額38.18億元的科技創新券(技術轉移服務),惠及中小企業1 124家,企業使用創新券購買2 671次創新服務,購買服務總支出2.97億元。兌付總金額1.02億元。其中,2022年,1 408家企業領取創新券,可為企業提供技術轉移服務的機構345家,這些機構可提供622個服務產品。152家企業使用創新券,用券金額1 005.95萬元,用券訂單金額為2 544.90萬元,251個項目兌付金額1 717.61萬元,兌付訂單金額為4 348.63萬元。例如,H服務公司歷經4個月時間,為A公司技術難題的解決對接了S大學,并促成雙方完成了一次性內窺鏡的硬件結構、圖像數據增強處理技術、使用過程中的圖像矯正技術等3項核心技術共5件發明專利的轉讓,雙方簽訂了總金額3 150萬元的專利申請權轉讓合同,撬動企業研發投入130萬元。
《2023年上??萍汲晒D化白皮書》數據顯示,2022年上海高校、科研院所自建的技術轉移機構158家,合作的市場化轉移機構198家,高校院所與企業共建的研發機構、轉移機構、轉化服務平臺543家。已經形成了一批以上海技術交易所、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等為代表的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體系。
三、加強科技創業載體建設支持政策
上海制定政策規定,大力扶持眾創空間和創業苗圃,為科技創業者完善科技成果(創意)、制訂商業計劃、準備創業提供免費的公共服務,幫助其將科技成果(創意)實施轉化并創辦企業;大力支持科技創業孵化器的建設,鼓勵各區結合區域優勢和產業特色建設科技產業化基地(科技企業加速器),建立為科技創業提供指導的“創業導師”隊伍。
2023年,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高質量孵化器培育實施方案》(滬府辦規〔2023〕16號)提出,加快培育一批產業領域聚焦、專業能力凸顯、示范效應明顯的高質量孵化器。該方案提出,高質量孵化器是以全球一流孵化人才為核心牽引,具備硬科技創新策源、顛覆性科技成果轉化、高成長科技企業孵化和全要素資源整合能力的高水平創新創業服務機構,概括地講就是體現“一個核心牽引”具備“四項能力”。為落實該方案,上海市科委印發《上海市高質量孵化器建設評估管理辦法(試行)》(滬科規〔2023〕14號),對納入建設布局的高質量孵化器,采取合同式管理,即高質量孵化器建設主體與上海市科委、相關區政府簽署三方合同,約定建設目標和周期、具體任務、資金投入、考核評價指標(綜合及年度)等,按合同推進高質量孵化器建設。據報道,上海已啟動建設7家高質量孵化器,到2025年,將推動建成不少于20家高質量孵化器,示范帶動不少于200家孵化器實現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轉型升級。
2023年,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大學科技園改革發展行動方案》(滬府辦規〔2023〕30號)提出,大學科技園作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首站和區域創新創業核心孵化園的屬性更加凸顯。其指導思想是:一是深入推進高??蒲畜w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三項改革;二是進一步強化大學科技園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科技人才培養、集聚輻射帶動等四項核心功能;三是達到順應新形勢新任務,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為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堅實支撐的目標。
對于量大面廣的創業載體,經評估后予以資助。2023年,上海市科委印發《上海市科技創新創業載體管理辦法》(滬科規〔2023〕12號)提出,根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以及大學科技園等不同的發展方向、階段、形態,構建起全市有梯度、有層次的載體培育、服務、管理體系,規定了各科技創新創業載體庫的入庫標準,并對載體服務能力、服務成效、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服務等環節開展年度績效評價,評價結果分A等(優秀)、B等(優良)、C等(合格)和D等(不合格)四個等次,對當年評價為C等(合格)及以上的載體給予相應的扶持,對當年評價為D等(不合格)的載體要求限期整改。
2023年,上海市擁有各類眾創空間孵化機構456家,75%的孵化機構為社會力量創辦,其中大學科技園15家,孵化器228家(含專業孵化器170家)、眾創空間213家。與2022年相比,新增孵化器20家,新增3家國家級孵化器,國家級孵化器增至65家。上海共有以39名國家火炬創業導師、212名上海科技創業導師為核心、總人數超過1 500人的創業導師工作隊伍。
四、強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
上海高度重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將其納入上??萍既瞬庞媱澲С址懂?,并納入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等政策支持范圍。
1.職稱評審政策。
2024年6月,上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印發《關于開展2024年度上海市經濟系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級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對技術轉移服務人員申請評聘高級經濟師提出了以下業績要求:(1)作為高校院所技術轉移服務的專業化人員,落實并完成技術轉移項目5項及以上,累計到賬金額不低于1 500萬元,或以技術作價入股,形成股權金額不低于2 000萬元。(2)作為技術轉移、科技服務機構人員,累計收取的技術轉移服務費不低于300萬元或居間費金額不低于500萬元。(3)作為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專職服務人員,累計孵化畢業企業15家或培育服務高新技術企業10家以上,形成對接服務合同金額不低于300萬元;或服務成果轉化概念驗證合同金額不低于300萬元,或作為主導服務在孵企業完成天使輪融資,融資金額不低于300萬元。(4)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人員,近三年直接參與3項科技型企業天使輪或者A輪投資,或直接參與科技型企業天使輪或者A輪投資不低于500萬元;或證券公司人員近三年直接參與完成1家及以上科創板企業保薦上市,或1單及以上科創板上市企業并購;或銀行機構人員,近三年主要參與為10家及以上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且累計金額不低于3 000萬元;或保險機構人員,近三年直接參與為科技企業成果轉移轉化項目提供保險保障產品,承保保障金額不低于1 000萬元。
上述要求與2021年相比,發生以下三點變化:一是將科技創業載體的孵化服務、金融機構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金融服務納入高級經濟師評聘范圍;二是將高校院所技術轉移的專業化服務人員的累計到賬金額從“不低于3 000萬元”下調為“不低于1 500萬元”;三是將技術轉移、科技服務機構人員的標準從“到賬金額不低于3 000萬元”調整為“累計收取的技術轉移服務費不低于300萬元”或“居間費金額不低于500萬元”。
2.其他人才政策。
上海市將技術轉移人才納入東方英才領軍項目、技術帶頭人項目等的支持對象,已經有多名從事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人才獲得了相關人才稱號。技術轉移人才也納入居轉戶、人才居住證等政策的支持范圍。
五、強化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政策
從新型研發機構的定義及其職能看,新型研發機構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載體,其核心職能是實施科技成果轉化。
1.加強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根據科技部印發的《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科發政〔2019〕313號)規定,新型研發機構的核心功能包括“強化產業技術供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因而新型研發機構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
2023年上海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我市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重點培育20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引導社會力量建設200家新型研發機構,并對這類新型研發機構,根據年度績效評價結果,擇優給予補助。《上海市新型研發機構備案與績效評價管理辦法(試行)》(滬科規〔2023〕13號)規定,對主要從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業共性技術研發與服務的新型研發機構,側重評價承擔戰略使命任務、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解決產業共性技術問題、成果轉化與產業支撐情況等。市、區科技部門從參加績效評價的新型研發機構中,給予A、B、C、D四類評價結果,按照市、區1∶1的比例,共同擇優給予補助。其中,評價結果為A、B、C類的比例分別不超過10%、15%和20%,補助總金額分別不超過500萬元、200萬元和100萬元,且單個機構補助總金額不超過其上年度研發投入中非財政經費部分的20%。
《上海市浦東新區優化揭榜掛帥機制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若干規定》提出,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對使用財政科研經費的創新項目實行包干制和負面清單管理。
2.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支持政策。
2018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本市推進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建設的實施意見》(滬府辦規〔2018〕6號)提出,“十三五”期間,培育形成一批創新需求明、服務能力強、管理體制新、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功能型平臺。其基本功能是三個“支撐”:支撐產業鏈創新、支撐重大產品研發與轉化、支撐創新創業;具備以下三項核心能力:制定研發與轉化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具備較好的產品開發或驗證能力、集聚和整合各類資源的能力。已經在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重點建設了17家研發類功能型平臺。2022年6月24日,上海市科委等九部分印發《關于支持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建設和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滬科規〔2022〕3號)第四條第二款規定,授權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服務管理上海市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通過績效評價的方式支持功能型平臺的運行發展。允許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參與設立“多元投入、團隊持股”的運營公司,提供專業化的平臺運營服務,推動形成功能型平臺承建方與運營方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從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的功能及管理模式看,屬于新型研發機構,并納入新型研發機構管理。
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是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由科技部批準、上海牽頭聯合蘇浙皖三省相關機構建設的區域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運營主體,是上海事業法人新型研發機構。自2021年6月揭牌以來,該院的核心任務是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試驗田”建設,打造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高水平科技供給。滬科規〔2022〕3號文提出十項支持政策,包括實行院長負責制的法人治理結構、落實自主權、實行年度績效考核和周期性評估的考評機制,并按照“從優不重復”原則執行。
雖然新型研發機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長三角研究院各自定位有所不同,但核心功能依然是科技成果轉化,都是科技成果轉化的載體。
六、加強閔行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建設
2018年6月12日,上海市政府發布《上海市建設閔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行動方案(2018-2020年)》,從技術網絡全球化、科技資源共享化、創新主體多元化、科技服務專業化和軍民融合產業化五個方面,集聚各方資源合力推進示范區建設?!傲闾枮场弊鳛槌薪痈咝!熒鷦撔聞摌I和成果轉化的載體,是閔行區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地產閔虹集團合作打造的“雙創”基地,被納入首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重點項目。2023年1月,經上海市政府同意,上海市科委等七部門印發《推進“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方案》(滬科合〔2023〕3號),提出建設“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總面積約17平方公里,包括核心策源區(“C”區),為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院所;成果轉化區(“T”區),主要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轉化項目落地以及師生“硬科技”創業;開放創新區(“O”區),重點承接“T區”成長壯大的企業溢出和加速服務。
截至2023年底,“大零號灣”累計匯聚硬科技企業4 0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超600家,估值億元以上企業130家,建成并使用的高能級科創載體18個,包括上海交通大學未來能源與智能機器人未來產業科技園、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閔行基地等。2024年7月11日,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滬府辦規〔2024〕7號)正式實施,圍繞“強策源、促轉化、增動能、聚要素、造氛圍”等五個方面,提出了20條具體措施。2024年3月,閔行區政府印發《閔行區以“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為引領 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高水平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閔府規發〔2024〕2號),包括提升基礎創新策源能力、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孵化、支持創新創業企業發展和加速科技創新人才集聚五個方面20條政策措施。
七、思考與建議
1.特點。
上海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側政策體系總體來說是比較完善的,在以下四個方面比較有特色:一是政策體系健全,涵蓋技術轉移機構、技術轉移人才、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等各個方面;二是政策支持力度比較大,敢于針對體制機制的薄弱環節或堵點予以突破;三是每一項政策都有強有力的執行主體,政策落實比較到位;四是每項政策的出臺均建立在現實需求及實踐基礎上,并根據實踐經驗或做法上升為制度規范。
2.主要問題。
上海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側政策還有亟待改進的地方,堵點或障礙還不少,主要表現在:一是技術轉移機構、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等科技成果轉化載體建設,以及技術經理人隊伍發展還跟不上科技成果轉化的要求,科技成果轉化載體及技術經理人隊伍還不夠強大,發揮的作用依然很有限;二是政策扶持力度還有待強化,對服務側各方主體的引導和促進作用仍有待提高;三是服務側各機構之間還沒形成合力,服務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3.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加強各類技術轉移服務主體及相關載體之間、要素之間的協同,增強技術轉移專業化體系化服務能力;二是促進技術轉移機構、科技成果轉化載體及技術經理人隊伍增強市場化運營能力;三是搭建技術轉移機構、技術轉移人才市場化運營的平臺。
文章來源于《科技中國》2025年第5期。吳壽仁,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級高工。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