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到了蘋果套袋季。在宜川縣的田間地頭,青色的蘋果穿上了“衣服”,豐收的希望掛滿枝頭。
6月20日,在宜川縣秋林鎮上葫蘆村,呼永祥蹲在果樹下,掏出手機,給遠在無錫的兒子呼鵬打起視頻電話。
“鵬娃,蘋果已經套袋了。”老呼轉動鏡頭,掛滿幼果的枝頭填滿了屏幕,“你抓緊對接商超和企業客戶,讓咱們的高原蘋果暢銷長三角市場。”
屏幕那端的呼鵬正在核對客戶訂單,看著電腦里的銷售數據說:“爸,您放心。‘蘇陜情’品牌在無錫已經有口碑了,老客戶都在催問今年的新貨呢。”
5年前,呼永祥抓住蘇陜協作政策機遇,在無錫市新吳區梅村街道開設延安蘋果專賣店。兩年后,呼鵬子承父業接手無錫的生意,進一步開拓市場。父子倆推出果樹認養模式,建立起穩定的銷售渠道,將延安蘋果送到更多南方消費者的手中。
父親用腳板踏出新銷路
2007年初春,37歲的呼永祥站在自家蘋果園里,望著遠處連綿的黃土坡,做出了人生中重要的決定——放棄在縣城收入尚可的裝修工作,回鄉跟隨父親種植蘋果。
“種蘋果能掙幾個錢?”面對村民的質疑,呼永祥心里有本賬:宜川縣地處北緯35度,是黃土高原優生蘋果最佳栽植區,產出的蘋果色澤艷麗、果形端正、清脆可口。只要銷路打開,肯定能賺錢。
“最初試種了13畝蘋果,前半年忙著務果,后半年四處推銷。”回想起當時的艱辛,呼永祥記憶猶新,“豐收的喜悅很快被銷售難沖淡。好蘋果只能低價賣給中間商。”
“好產品得自己賣。農民光會種地不行,還得懂經營。”憑著一股韌勁,呼永祥成為村里第一個“蘋果經紀人”。
后來,國家鼓勵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呼永祥立即行動起來,挨家挨戶給村民做工作。“當時,很多村民怕吃虧,我就把賬算給他們看:統一采購農資能省多少錢,統一銷售能賺多少錢……”最終,呼永祥動員了5戶村民,和他一起成立了宜川盛豐果業專業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已發展到120多戶成員,蘋果種植面積2000畝。
為了打開市場,呼永祥四處推銷。他背著樣品,坐火車硬座、住小旅館,跑遍廣東、四川、上海等地。“有一次在武漢,我背著15公斤蘋果走了十幾家市場,腳底磨出血泡也沒放棄。”呼永祥說。
2019年,隨著蘇陜協作深入推進,呼永祥抓住機遇,帶著精心準備的樣品,走訪無錫各大商超尋求合作。次年9月,他投資100萬元打造的延安蘋果專賣店在當地開業。
“僅3個月,我們就賣了18噸蘋果,營業額突破38萬元。”談起這份亮眼的成績單,呼永祥難掩興奮之情。
隨著業務擴大,只有初中文化的呼永祥感到力不從心:復雜的合同、發票流程讓他應接不暇,傳統的包裝和銷售模式難以獲得品牌溢價。
兒子在“云端”闖出新天地
2019年,呼鵬大學畢業,到杭州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
“每次回家,看到父親那么辛苦,我就想用所學幫他。”2022年,積累了豐富的數字營銷經驗的呼鵬辭職,加入父親的“蘋果事業”。
起初,父子沖突不斷。
“我要做品牌、搞電商,父親覺得是花冤枉錢、不務正業。”呼鵬說,他沒有硬碰硬,而是用數據說話:合作社每年15%左右的次級果加工成果汁,利潤能夠翻兩番;通過電商銷售
蘋果均價和復購率均大幅提高。
在品牌建設上,呼鵬設計富有黃土風情的包裝,快速完成“蘇陜情”商標注冊,并開拓直播帶貨等新渠道。2024年,“蘇陜情”蘋果經官方檢測,533項指標全部符合歐盟標準,成為宜川縣首個走向國際市場的合作社品牌。
“‘蘇陜情’既體現陜北特色,又蘊含兩省情誼。”呼鵬介紹。
2022年起,借助新吳宜川兩地商會資源,呼鵬推出“宜川有我一棵樹”認養計劃,采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聯動模式,帶動43戶果農創建“百畝無公害蘋果示范園”。目前,已有600余棵蘋果樹被外地客戶認養。
一系列創新舉措帶來的是:專賣店連續3年蘋果年銷量突破80噸,年銷售額保持在300萬元以上。
“年輕人腦子活,辦法多。”呼永祥感慨,“蘋果不僅要‘種得好’,還要‘賣得巧’。”
如今,老呼嚴格把控產品品質,小呼專注開拓市場與品牌建設,父子二人配合默契。
“當年,我靠雙腳丈量市場,如今,兒子用指尖連接世界。咱果農不僅挑上了‘金扁擔’,蘋果也插上了‘翅膀’。”呼永祥說。
編輯|高瑜審核|趙允
來源|陜西日報作者|周恒宇、李文振
微信號:yanglingcaf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