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大于努力,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這句話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在于我們每個人都深知正確的選擇是多么的重要,它決定著我們命運的走向。
抗日戰爭時期,就有一位才華橫溢的青年,因為在決定命運的道路上沒有做出正確選擇,從功績卓著的司令員落魄成為街邊剃頭匠。
這位青年就是段海洲,出身于河北一戶富裕家庭,當時在北平大學讀書時,接觸到先進思潮,擁有了救國救民的胸懷,畢業后,決定報考黃埔軍校。
這是多么正確的選擇,但卻受到父親的強烈反對,段海洲無奈之下,只能退其次選擇邢臺陸軍學校,父親見他從軍心切,況且這個學校離家不遠,就不再反對。
段海洲在校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具有軍事天賦的他給石友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進入這個學校學習,就意味著他人生重要的這一步選錯了,因為創辦這個學校的校長石友三人稱“倒戈將軍”,跟誰干背叛誰,口碑極差,他辦的這個學校,沒等段海洲畢業就散伙了。
恰逢抗日戰爭爆發,賦閑在家的段海洲目睹日本侵略者在家鄉的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說服家里人,拿出錢財購買武器彈藥,從九桿槍十幾個人起步,拉起一支抗日武裝隊伍。
很快,四面八方痛恨日本人的散兵游勇聞訊而來,段海洲的隊伍迅速壯大,他帶領著這幫人收復了被日本人占領的武強縣,自此聲名大噪,身邊的人越來越多,最后這支隊伍發展到6000多人。
段海洲看到八路軍的隊伍真心抗日,深得民心,就想加入八路軍。徐向前當時主持翼南大局,他聽說段海洲很有軍事才干,就把他的隊伍收編為129師青年抗日游擊縱隊,給他配備了先進的武器彈藥,段海洲任司令,李聚奎任政委。
李聚奎是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紅軍,指揮過大渡河,七渡赤水等著名戰役,是西路軍的高級將領,在河西走廊被馬步芳殘害后,扮作乞丐,歷經千辛萬苦找到組織,對革命和組織絕對忠誠。
從槍林彈雨中鍛煉出來的李聚奎,他的戰斗經驗和帶兵能力那是段海洲無法企及的,所以,李聚奎在軍中的威望逐漸高于段海洲,士兵們都非常信任和愛戴他。
段海洲很失落,感到自己被架空,正當他苦惱不堪時,石友三力邀去他的麾下效力,段海洲以探親為由請假離開了隊伍,再也沒有歸隊。
石友三本身就是一個不靠譜的人,段海洲忽略了他的人品只想起對他的器重,誰知跟隨他不久,這人就投靠日本人當了漢奸。
段海洲的初心是抗日,現在抗戰之路卻越走越窄,原本鄙視國民黨的他不得已投奔了湯恩伯的嫡系王毓文,在這里他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干,之后擔任33師的少將師長。
抗戰結束后,國共兩黨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內戰爆發,段海洲左右為難,他不想中國人打中國人,便隱姓埋名來到重慶,學了一門剃頭手藝以維生。
十幾年一晃而過,段海洲萬萬沒想到,皇天不負有心人,曾經的戰友李聚奎居然在茫茫人海中將他認出,從而讓他的生活峰回路轉。
1955年,已是開國上將的李聚奎穿著一身便服來到重慶,他這次的工作,主要是來探訪重慶底層人民生活,了解當地民情。
這天,李聚奎隨機走進一條小巷,他走走停停,仔細觀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這時,他看到一個普通的理發館,就不由自主地走進去,順便理個發。
只見一個相貌不俗的老師傅正在為客人理發,看起來有些面熟,他便上前說道:“老師傅手藝不錯嘛!”那老師傅抬頭笑著答話,“哪里哪里,糊口罷了。”
聲音一出,李聚奎愣了一下,再盯著看了一下,他確信眼前這人就是段海洲。他脫口而出“段司令,你怎么在這里?當初你去了哪里?我們怎么也找不到你了!”
段海洲看著李聚奎,一時百感交集,也認出了曾經的政委,他愧疚地自責,如果當初不是自己心胸狹窄,選擇錯誤,不會淪落為剃頭匠。
李聚奎看著當年老司令的處境,十分感慨,他說:“我這就向中央匯報,你為革命做出了那么大的貢獻,絕不能就這樣默默無聞”。
這份報告很快被送到毛主席的辦公桌上,主席親自批示,任命段海洲為當地政協副主席,段海洲的人生終于迎來了春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