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總分750分,能考650分以上的學生通常算是成績不小的優秀者,而對于那些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家長的支持和默默的付出更是無可替代的力量。然而,在眾多優秀學生中,卻有這樣一位特別的學子,他不僅成績優異,甚至超越了大多數人的想象。
林萬東,來自宣威市阿都鄉的一個貧困山村,這里四面環山,風景如畫,但也充滿了貧困與艱辛。村子美麗卻貧困,生活的艱難讓林萬東深刻體會到貧困給生活帶來的種種不易。家中年邁的爺爺,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的父親,以及正在上大學的姐姐和還在高一的弟弟,都無法為家庭提供太多幫助。支撐這個家的一切重擔,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他堅強的母親。
林萬東的母親長期在昆明的工地上做重體力活,每天和男性工人一樣勞作,身心疲憊。尤其是剛開始做工的那四個月,母親就因為過度勞累而瘦了三十多斤。看到母親如此辛苦,林萬東曾一度想要放棄上學,選擇留在家里和母親一起承擔家庭的重擔。然而,母親卻深情地勸阻了他:“只要你們好好讀書,不管多苦多累,媽媽都會堅持下去?!?這句簡單的話語,讓林萬東明白了母親的期待,也讓他意識到,高考不僅是他個人命運的轉折點,更是改變家庭困境的希望。
從那以后,林萬東開始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學業中,他的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盡管以他的成績可以進入任何一所好大學,但林萬東的目標卻更為遠大——他立志要考入清華大學。對于他來說,清華不僅是實現個人理想的舞臺,更是改變整個家庭生活的機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努力學習,最終以713分的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自動化系錄取。
當林萬東收到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信封的紅色封面象征著光明與希望,而信紙上精致的清華園二校門立體設計,寓意著破壁追光的奮斗精神。然而,此時的林萬東卻依然在昆明的工地上與母親一同勞動,承受著沉重的體力活。每天,他都要搬運幾百塊水泥板和幾千斤沙子,身形逐漸被繁重的勞動磨得更加瘦弱。
面對外界的聲音,林萬東的故事引發了更多的討論與爭議。 不僅有為他喝彩的聲音,也有質疑與諷刺的聲音。有些人認為,即使林萬東考上了清華大學,也無法改變他所處的社會階層,未來很可能成為一個北漂,掙不到什么錢。更有甚者,甚至勸告女生們不要選擇像林萬東這樣沒有背景和資源的男友,認為這樣的選擇會讓女生面臨太多困難與挑戰。這些片面的評論顯得狹隘且缺乏深度,忽視了個人努力的意義。
然而,清華大學的錄取本身就是林萬東多年辛勤努力的成果,是他通過不懈奮斗取得的機會。無論出身如何,林萬東憑借自身的才華和毅力脫穎而出,這本身就值得社會的認同與贊揚。對他而言,成功的定義遠不止金錢和地位,更多的是實現自己的夢想,并為社會貢獻力量。他深信,“好好活就是有意義”的信念,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幸福而有意義的生活。
進入清華后,林萬東并沒有過上輕松的大學生活。 由于家鄉貧困,林萬東從未接觸過計算機。剛到清華,他發現同學們已經能夠熟練編程,而他連計算機的基本操作都還在摸索。但林萬東并沒有因此氣餒,反而更加努力。他加倍投入學習,慢慢適應了新環境,成績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在學校,林萬東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原本瘦弱的他在知識和愛心的滋養下,逐漸變得更加強壯。
他還了解到“炭火教授”趙家和的事跡,這位教授無私地資助了無數貧寒學子,卻從不求回報。趙教授的精神深深觸動了林萬東,也激勵他更加堅定自己的目標——將來為社會做出貢獻,幫助更多像他一樣的貧困學子。一次,企業向林萬東提出資助,但他拒絕了個人資助,卻同意參與公益項目。這個決定讓周圍的老師都十分欽佩,林萬東不僅具備自立自強的精神,還有著深厚的社會責任感。
2020年,林萬東參與了一項公益助學活動,幫助了因疫情受到影響的貧困家庭學生,他用行動傳遞了趙教授的愛心與奉獻精神。畢業在即,林萬東決定回到家鄉,為家鄉的脫貧致富貢獻力量,并且希望能離母親更近些。臨別時,老師們表達了對他選擇基層工作的擔憂,但林萬東深知這份工作對家鄉的意義,他也深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家鄉一定能夠變得更加美好。
林萬東的未來充滿希望,不論他能為家鄉帶來多少變化,他都將始終堅守初心,為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懈奮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個年輕人必將給家鄉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離自己的夢想也越來越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