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云)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問題。會議提出“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接續實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積極推進海域分層立體利用,探索開展海洋碳匯核算”。
7月2日,自然資源部公眾號再次發布2025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合集,分享守護“深藍”的經驗做法。
今年上半年,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組織開展了2025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征集活動,在自然資源部北海局、東海局、南海局、海洋咨詢中心等單位的協助下,從各地推薦的案例中遴選出15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這15個案例涵蓋河口、海灣、海島等多種海洋生態單元,涉及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鹽沼等典型生態系統,展示出沿海各地區在推進建設安全、生態、健康、韌性、活力的“藍色海灣”“和美海島”“美麗岸灘”,不斷拓展優質親海空間,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促進人海和諧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
記者注意到,15個典型案例中,浙江與廣東分別有3例入選,為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提供可復制推廣的實踐樣板。其中,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地處東海之濱,所轄沈家門漁港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漁港。2012年以來,舟山市針對陸源排污嚴重、岸線侵占、防災減災能力不足等問題,實施漁港治理、清淤拆廢、生態復濕、重整岸線、還海于民等一系列措施,實現“水清、岸綠、灘凈、灣美、島麗”的轉變,不僅推動近岸海洋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還促進了臨海產業的轉型升級,蹚出一條“生態優先、陸海聯動、綠色發展”的海島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