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張中鐵某局要求員工繳納“項目股金”的金額表在網上炸鍋了。
項目經理得交40萬,總工18萬,部長4萬,連試驗員都得掏1.8萬。美其名曰“項目模擬股份制”,說賺了一起分紅,虧了大家扣錢。
聽起來像是綁在同一條船上?別扯什么同舟共濟了,這分明是把經營風險,赤裸裸地甩給了一線員工。
看看這張表,金額明碼標價,按職務來。項目經理40萬可能搏一搏,但試驗員那1.8萬是什么概念?普通試驗員一個月工資才多少?這筆錢很可能是他們省吃儉用攢下的。現在,卻要為一個龐大項目的整體成敗兜底。
項目的決策、管理、市場風險,哪一樣是他們這種基層員工能掌控的?說白了,這就是崗位攤派,強制集資。表上白紙黑字寫著“員工”、“勞派”都得交,人在項目上,誰能說個“不”字?所謂的“入股自愿”,就是個笑話。
更關鍵的是,這事兒踩了法律紅線。《勞動合同法》第九條寫得清清楚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中鐵某局這波操作,不就是把法律明令禁止的“押金”,硬生生套了個“股金”的馬甲嗎?
風險精準導入基層員工的荷包,這哪是激勵?這是失衡的賭博,基層員工穩輸不贏。
中鐵某局不是個例。它強制員工掏錢,其實是整個建筑行業深陷寒冬的一個刺耳警報。過去十年所謂的“黃金期”,基建項目遍地開花,國企大干快上。現在呢?傳統基建項目基本飽和,地方政府債臺高筑,新項目批得越來越少。
房地產調控持續深入,以前支撐建筑業的開發需求斷崖式下跌,直接拖垮了鋼鐵、水泥這些上游產業。項目總量萎縮,競爭卻白熱化,企業為了活下去只能拼命壓價,低價中標成了常態。與此同時,建材價格波動大,人工成本又剛性地漲,兩頭一擠壓,項目的利潤空間早就被榨干,虧損成了家常便飯。
“項目模擬股份制”這玩意兒,十年前項目好干、利潤高的時候,可能真是錦上添花,給員工點額外甜頭。但擱在當下這種項目虧錢風險極高的環境里,它就成了企業轉嫁虧損責任的遮羞布。
連中鐵這樣的央企巨頭都頂不住行業凜冬,要靠員工“入股”來填現金流窟窿,可見形勢有多嚴峻。光環再亮,也扛不住整個行業系統性萎縮的巨浪。
中鐵某局這事兒,只是揭開了建筑產業鏈系統性塌方的一角。上游的設計院日子更難過,項目量斷崖式下跌。以前是甲方求著設計院,現在是設計院搶破頭找活干。設計費被壓得慘不忍睹,回款周期拖得沒邊,技術精英的腦子再好使,也得先為生存發愁。
施工企業夾縫里求生存,像中鐵某局這樣的大央企,背著龐大的管理成本和人員包袱,在項目少、利潤薄的夾擊下,現金流緊張得要命。“強制集資”就是現金流快斷時的極端自救,跟喝毒酒解渴差不多。至于大量的中小施工企業,早就悄無聲息地倒掉一大批了。
建材行業更是一片哀嚎。水泥、鋼材、商混的需求量暴跌,產能嚴重過剩。廠家為了活下去,只能打慘烈的價格戰。水泥廠、攪拌站里庫存堆成山,機器開開停停。項目開工不足,曾經機器轟鳴的工地,現在經常一片死寂。
最慘的還是農民工,活兒難找,工錢難掙,討薪更難,成了普遍現象。從規劃設計到搬磚砌墻,整條產業鏈都在需求萎縮和成本剛性的雙重夾擊下艱難喘息。
中鐵某局強迫員工交錢,只是這場寒冬里,冰山上露出的最扎眼的一根刺,水面下是無數企業和個人掙扎求生的龐大陰影。
所以,別被“模擬股份制”這種高大上的詞忽悠了。剝開外皮看本質,這就是在行業系統性困境下,企業利用自身強勢地位,將經營風險違法轉嫁給弱勢員工的手段。員工被迫拿血汗錢去賭項目的輸贏,贏了分點小頭,輸了可能血本無歸。這既不合法,也不合理,更不公平。
要解決問題,根源在于企業如何應對行業寒冬、優化管理、尋找出路,而不是把壓力精準傳導到最沒有議價能力的基層員工身上。
當“激勵”變成了“強制”,當“股東”實則是“冤大頭”,這樣的模式,注定走不遠,也寒了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