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大一學生在學校操場鍛煉時,被一外來小朋友踢來的足球砸中頭部,在和家長協調溝通過程中,突然倒地,仍遭對方腳踹毆打,7月2日,上交大發布通報,稱堅決保護學生人身安全,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同時強化校外人員的文明管理。(源自平安交大、澎湃新聞等媒體)
今天不少網友紛紛討論這件事。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高校就不該開放,應該保證校園安全和教育教學秩序,另一種則認為,高校是財政供養的機構,天然富有面向公眾開放的責任。
很有趣的是,陳志文也參與了討論。在舉出了事情原委后,還列舉了一位高校教師被校外參觀人員堵了路,差點遲到的場景。其觀點是,高校應有限開放,不能完全開放。
兩起事件,如同兩塊棱鏡,折射出高校開放進程中的現實困境。當評論里“飛翔的魚”發出詰問:“一個城市連個像樣的公園都沒嗎?”這何嘗不是無數被鋼筋水泥擠壓的都市靈魂的吶喊?城市公共空間,尤其是兼具文化底蘊與自然氣息的場所,稀缺得令人心焦。承載著綠地、歷史與文化的高等學府,自然成了市民心中尋求喘息與浸潤的“替代公園”。
另一邊,“常青097”的發言則指向了更深層的邏輯:作為納稅人供養的公立機構,高校天然負有面向公眾開放的社會責任。開放,是高校對公共財政投入的一種實質性回饋,是知識殿堂不應高懸于云端、而應根植于大地的價值回歸。它關乎知識平權——讓普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有機會近距離感受學術氛圍,激發求知欲,打破無形的認知壁壘。正如教育家所言,大學之大,在于其胸懷與格局,開放是其作為社會文明燈塔的基本姿態。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師生權益遭遇的切實挑戰。沖突事件中,學生承受的不僅是身體的疼痛,更是尊嚴的無情踐踏;教師被延誤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教學秩序這一大學核心功能的被干擾。寧靜的實驗室與喧鬧的觀光路線重疊,專注的學術沉思被走馬觀花的打卡取代,象牙塔的純粹性似乎正被稀釋。“萬和”的擔憂基于現實:“我國人口密度大,群眾活動場所少,放開了必定喧賓奪主。”有限的校園資源,如何在履行育人使命與承擔公共職能之間找到平衡?
這看似是開放與封閉的二元對立,實則是城市發展中公共資源結構性短缺與精細化管理缺失雙重困境的集中爆發。市民對綠地、文化空間和歸屬感的渴求,暴露了城市規劃的短板;師生對安全、秩序和專注教學環境的捍衛,則凸顯了高校在開放過程中管理智慧的不足。高校需要在多重角色中精準定位,找到那個既能承載社會期待,又能守護學術凈土的微妙平衡點。
破解之道,絕非簡單地緊閉大門或放任自流,而在于尋求更富智慧的治理模式。預約分流、分時開放、劃定專門區域開放,為校園建立秩序緩沖帶。上交大的沖突事件更是一記警鐘:當校外人員踏進校門,清晰的權責邊界與有效的約束機制至關重要。建立透明、高效的反饋與問責渠道,讓糾紛有處可訴,讓違規必受其究,是構建互信共治的基礎。而根本的解決之策,在于城市管理者加速彌補公共空間的歷史欠賬,建設更多高品質的公園、綠地和文化設施,讓市民不必再將高校視為尋求綠意與休閑的“唯一出口”。
高校的圍墻,不應是隔絕知識與社會的屏障。真正的大學精神,在于以開放的胸襟擁抱社會,同時也以智慧的方式守護其核心價值。如何在擁抱開放、履行責任的同時,切實保障校園的秩序與尊嚴?這道難題的答案,不在非此即彼的對抗里,而在管理者、師生、市民共同探索的、充滿韌性的平衡藝術之中。它考驗的,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成色,更是一個社會對知識、對秩序、對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這場爭論您站哪邊?歡迎留言,亮出您的觀點。
(圖源網絡,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